表面是抢红包,实际是在洗钱

来源:检察日报 | 2024年12月29日 17:47:58
检察日报 | 2024年12月29日 17:47:58
原标题:表面是抢红包,实际是在洗钱
正在加载

  “洗钱犯罪是电诈、走私、毒品交易等上游犯罪的‘有力助手’。因为只有洗白非法资金,犯罪分子才能真正掌握非法资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检察官正在紧锣密鼓地学习该法的最新要求,并开展研讨。

  与此同时,在该院检察官案头的卷宗里,利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新型洗钱手段已经频繁出现。面对洗钱犯罪新手段,检察机关是如何打击应对的?检察官向记者讲述了该院办理此类案件的探索与实践。

  “口令红包的密码来了,记住了吗?”

  “我抢了582.3元!”

  “把刚刚抢到的红包都转到我这里来。”

  …………

  2024年3月的一天,在浦东新区一间宾馆的客房内,吴某正组织一群人抢红包。奇怪的是,大家抢完红包,扣除红包金额的2%至6%后,又将剩余钱款转回吴某的账户。经查实,吴某组织抢红包的资金均来自电信网络诈骗款,其他人抢完红包后退回的钱款均被吴某转入上游诈骗分子提供的账户,并从中获利。由于参与抢红包的账户过于分散且金额很小,这些诈骗款的隐蔽性和追查难度更胜以往,犯罪赃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洗白”。

  “与以往上游诈骗、下游洗钱的形式不同,这种通过非银行支付结算通道转移违法资金的犯罪模式几乎可以同时实现诈骗和洗钱,已成为洗钱犯罪的一种新趋势。”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2024年,该院集中办理了百余起利用非银行结算支付通道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系列案件,陆续对200余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这起利用口令红包洗钱的案件是其中之一。

  “从这批案件中,我们发现了两类洗钱犯罪新手段。除了利用口令红包类产品将违法资金打散后进行转移外,还有一种是通过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注册虚假商户账户的方式来转移违法资金。”承办检察官介绍。

  2023年底,第三方支付机构S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称,在该公司研发的一款智能扫码收单产品中发现了一批异常商家账户,有近百家注册商户工商营业执照中的法定代表人信息疑似伪造,相关账号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交易超过1000笔,交易金额数百万元。很快,公安机关顺藤摸瓜抓获一批犯罪嫌疑人,他们通过伪造材料,注册第三方支付结算平台的商家账户,将账户提供给上游诈骗分子用以接收被骗钱款,收到后即在短时间内将钱款转移给上游诈骗分子。

  案件移送浦东新区检察院后,承办检察官发现,此类案件存在案发时间集中、手段类似、平台同一等共同特点,监管难度大,通过人工方式筛查线索效率不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办案质效?该院决定向大数据借力。

  结合类案办理经验,浦东新区检察院根据新型洗钱犯罪案件中“作案手段雷同”“涉案人员年龄集中”“短时间高频率跨地区交易”“团伙作案”等共性特征,构建“非银行支付机构非法资金转移风险识别法律监督模型”。2024年9月,模型研发成功后,该院邀请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公安机关探讨研判第三方支付结算产品的业务范围、法律风险、监管规则等,对模型进行完善。

  “如今,通过关联个人可疑涉罪账户、观测入网商户的交易形态,摸排异常数据线索,模型已帮助我们发现同类案件线索300余条,我们还向兄弟检察机关移送线索20余条,极大提高了线索发现和侦办效率。”浦东新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模型已在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是平台上唯一一个经济金融领域涉反洗钱法律监督模型。

  要想斩断上游犯罪资金清洗的“手脚”,规范、细化非银行支付行业风控监管尤为重要。2024年10月至11月,浦东新区检察院陆续走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反洗钱处、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初步达成加强非银行支付结算管理、织密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常态化协作意向;与监管部门、执法机关探索制定协同工作指引,加强行刑衔接,统一证据标准,共同加强对非银行支付结算通道资金转移、反洗钱反诈犯罪的有效监管,对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形成有力震慑。

编辑:肖潇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表面是抢红包,实际是在洗钱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