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卢洋 剪辑/杨绎霏 编辑/阚纯裕):“网上花2000多元买的这款手表,甚至可以给毛巾测血糖。看见没?毛巾还有4.9mmol/L的血糖。”发布这条视频后,李琳的个人账号很快获得了1000多点赞。评论区里,购买同类“无创血糖手表”的消费者留言“我这个可以测空气,平均值5—7mmol/L”。李琳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自己发视频主要是因为“气不过”,本是一片孝心想给母亲买无创检测血糖手表,但“准确值却差那么多,你说这不是延误病情吗?”
尚无一款获得血糖医疗器械认证,但电商平台上已售出数百万只
李琳的母亲有近20年的糖尿病病史,几乎每天都要扎破手指测血糖,手指上密密麻麻都是小伤口。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扎手指测血糖以外,还可以使用一种一元硬币大小的贴片微创血糖仪,它通过探针刺入皮肤,可以动态监测15天血糖值。
无论是扎手指还是使用贴片微创血糖仪,所用针头、试纸、酒精棉等都是一次性耗材,每月开销200—500元,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谢雨婷告诉《新闻+》记者,她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因为血糖监测不便,控糖时断时续或干脆放弃控糖的病人并不少。
近年来,与“无创血糖监测手表不扎针就能测血糖”类似的宣传时常在网络上出现。电商平台上,商家也开始为其售卖的智能手表标注“无创测血糖”等关键词。央视网《新闻+》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搜索血糖监测设备时发现,这类标注“无创测血糖”的智能手表通常被放在推荐页,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畅销款的销量甚至高达100万只。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展示页
李琳在看到相关推荐时心动不已,于是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此类手表。但经过一周观察,她发现,“数据偏差大得吓人”:血糖仪显示数值10.3mmol/L时,手表显示7.1mmol/L;血糖仪显示数值11.1mmol/L,手表显示5.1mmol/L。李琳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拿手表测试的数据和正规血糖仪测试的数据对比,误差在2—6mmol/L,几乎是毫无规律的偏离”。
对此,谢雨婷医生表示,血糖监测可以接受的浮动范围较窄,“2—6mmol/L的误差相当于没测,甚至不如不测”。血糖的数值影响着患者后续的治疗决策——是要追加胰岛素剂量还是补充碳水化合物。“如果测量数值误差大的话,决策都是往反方向走的,类似于用导航去认路,它却把你往沟里带。”
央视网《新闻+》记者查询资料后发现,血糖的测量精度有详细的医学标准。2021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要求,当血糖浓度<5.5mmol/L时,标准差(SD)<0.42mmol/L;当血糖浓度≥5.5mmol/L时,变异系数(CV)<7.5%。对比可见,无创血糖监测手表产生的2—6mmol/L的血糖值误差有严重误导糖尿病患者的风险。
央视网《新闻+》记者在查询国家药监局有关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批准项目后,只发现两款指夹式血糖监测仪通过医疗技术核验,作为指血测血糖(非药物调整依据)的补充,并无任何一款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通过医疗技术核验。2024年2月2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警告称,从未授权、通过或核准任何在不刺穿皮肤的情况下就能测量血糖、用于医疗目的的智能手表和智能戒指。此类无创测血糖手表为何能打着“医疗级”“不扎针检测”的幌子在电商平台上畅销呢?
套壳倒卖并伪装成多个品牌,精准推送让孝心变陷阱
央视网《新闻+》记者辗转联络到曾在福建泉州某电子商务公司工作过的陈泉,他于2021年毕业后入职了福建省泉州市一家售卖无创血糖手表的电商公司,但最后因为“不想卖这种可能会害人的东西”而离职。
据陈泉介绍,2021年该公司售卖无创血糖手表的单店铺日销售额在6万元以上,“双十一”促销期间能达到10万元以上。“他们会用一个投资公司去控股一个个子公司,子公司做不同的手表品牌”,看上去是互相竞争的小品牌智能手表,实则背后是同一个控股人,“一家子公司起码有三家店,手表是一样的,但是包装不一样”。
由于经常听到同事去广东深圳市华强北进货后透露的信息,陈泉对这些无创血糖监测手表的价格和利润也相当熟悉:一只普通的电子手表拿货价大概100元到200元,但是打着血糖监测的名义可以卖到2000元到1万元左右。陈泉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员工要到小房间里面,把买来的手表包装拆开,然后换成自己的包装,还要让消费者以为是不同的牌子,但其实是同一个牌子。”
为了给此类无创血糖监测手表包装出有技术含量的假象,商家会在这些商品的详情页展示发明专利证书,但是这些证书的字体往往很小,消费者很难看清;并且要么是外观专利证书,要么是个性化血糖区间统计方法及装置证书。“它实际上不是检测血糖的专利,而是个性化显示血糖数值的专利。”陈泉向记者介绍,这种手表本质上是让用户填写专业的血糖检测数据,手表再根据心率、血压等数值按照计算公式去波动出新的数据,“跟玩具差不多”。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通过心率、血压等生理上的指标去反映血糖值,这个相关性太弱了。”谢雨婷医生表示,血糖值指的是血液里葡萄糖的浓度含量,血液检验是最直接的方法,而以佩戴手表的方式,隔着皮肤作监测或推断,相关性不足,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指标干扰。
实际上,陈泉曾就职的公司因售卖手表外观质量差、续航时间过短、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被消费者多次在电商平台上举报或投诉,但陈泉表示,这些举报在禁止店铺继续售卖方面用处不大,因为电商平台不会特别严格地管控商家。
为精准地把广告投放给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或是有孝心的子女,店铺会向电商平台支付大量的广告费用,“比如店铺今天卖了4万块钱,可能平台的广告费就花了2万多元”。陈泉发现,对这类高收益的广告项目,平台管控比较宽松,“即使有消费者起诉到法院,那最多也是退款之类的解决方法”。
但退款并没有那么容易。李琳就在申请退款时和店铺“拉锯”了一个多月,对方强调手表已经被激活,不能无理由退款,并让她继续输入血糖检测数值,手动校准。店家“就是要提高退货门槛”,陈泉向央视网《新闻+》记者透露,如果以上办法都无效,那么店铺会主动提出以购买价的七折退款,“但是2000块钱的手表扣走30%,去掉成本还能赚个三四百块”。
产品属类模糊,“文字游戏”丰富
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据《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4亿,居世界首位,这意味着血糖检测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谢雨婷医生回忆道,近年来,她在门诊中碰到很多来问类似手表功能的患者,为此她还专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相关的科普视频,“不少人都有疑问,想知道这些产品究竟是不是合格的医疗产品”。
患者有这一疑问,是因为商家在销售和运营中设计了大量的“文字游戏”,在提高销量同时,想尽办法规避药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法院三者的监管,以图进入监管“真空地带”。
央视网《新闻+》记者发现,某店铺售卖的手表产品主图上用大字打上了“血糖监测”而不是“血糖检测”,两者的差别在于,“监测”只要能够展示变化情况即可,而“检测”则是用于评估是否符合标准或要求。同时,这些产品的详情页上用极小的字写上附加条例:“本产品不是医疗器械,测量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并且,这些产品的标题中还包含一些大牌厂商的名字如“苹果适用”“华为通用”等,营造得到知名品牌背书的假象。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展示页
经过一套文字游戏“组合拳”,类似手表就给消费者营造了大品牌、能看血糖值、高科技的假象,等到实际纠纷发生时,它又“摇身一变”为普通智能手表,让消费者投诉无门。
在陈泉的印象中,他曾就职店铺少有地被抓到错处罚款,是因为负责运营的同事在商品标题上写了“医疗级”三个字,被消费者举报成功。“当时有内部通知出来,之后所有的品牌标题都修改了”,陈泉表示,店铺有过一次试错,下次就会更谨慎,消费者维权也会更难。
对此,央视网《新闻+》记者以消费者的名义致电了福建省、广东省消费者协会,福建省消协的工作人员建议,出现类似问题后优先和商家协商处理,争取退款;广东省消协的工作人员表示会收集相关信息,对产品抽测后逐级反馈。但是两者皆表示,由于消费者协会不是执法单位,对整个产品线投诉无权处理。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北京市盛廷律师事务所曲保纯律师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无创血糖手表的商家、厂家玩弄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涉嫌构成“消费欺诈”。当涉嫌虚假宣传以及出现产品流通问题时,可以由市场监管部门管辖,对于商家故意将售卖的商品向医疗器械方向误导消费者的情况,药品监管部门也有一定的管辖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此外,电商平台有义务对平台内的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管,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如果平台未能履行这一义务,需要承担连带的法律责任。
最后,曲保纯律师强调,私自更换包装品牌涉嫌“反向假冒”,这种行为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生产者、提供者产生误认,而且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等刑事犯罪。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提到的“李琳”“陈泉”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