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你有没有想过,冬日在公园里、河水边“歇脚”的候鸟,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我国很多候鸟其实是“国际旅客”。北方常见的燕子——北京雨燕,每年秋天要经蒙古国进入新疆北部,然后向西进入中亚,再向南飞越红海进入非洲,最终经过刚果盆地到达南非高原越冬,次年春天再返回我国。这趟旅程往返近三万公里,途经37个国家。上海曾记录到一只绿头鸭,它夏季从崇明东滩出发,穿越黄海抵达朝鲜,随后越过中俄边境来到黑龙江梧桐河区域,等到冬季又沿原路返回上海,堪称“阅历”丰富。
在我国,长距离跨国迁徙的鸟类还有很多。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我国每年过境的候鸟占全球的20%—25%,世界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有4条经过中国。不同种类的候鸟们以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地区为起点,经过我国沿多条路线分别迁徙至东南亚、大洋洲、西亚、东非等地区越冬。
进行“马拉松”式迁徙可不是候鸟的“爱好”,而是生存所迫。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我国北方大多数植物或落叶或枯萎,昆虫陆续钻入地下,食物的匮乏让候鸟必须飞往更为适宜的越冬地。候鸟迁徙的距离远近不一,近的只有几公里,远的则要上万公里。
很多候鸟会在迁徙途中停留和休息,这吸引了大批观鸟爱好者。如果你喜欢长腿的水鸟,可以到浅水覆盖的沼泽湿地看看。如果想要捕捉“小肥啾”——北长尾山雀等雀科候鸟的身影,最好寻找生长着茂盛灌木丛并有遮蔽物的水边或林地。峭壁和洞穴是金雕等猛禽的越冬栖息地,南部临海的红树林则是白鹭等南迁避寒候鸟的落脚点。
为了保证候鸟顺利迁徙,目前我国已筛选出821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通过生态修复对4条候鸟迁飞通道实现整体协同保护。到2030年,90%的候鸟关键栖息地将被纳入有效保护范围,人鸟和谐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让我们与这些“冬日精灵”共享美好的大自然!
策划 视频 文案|杜安琪
编辑|阚纯裕
配音|姚抒廷
编辑:邢斯馨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