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他们,是“让技术长在泥土里”的科技特派员,教学课堂就在田间地头,村里需要啥就教啥、研究啥。他们,用新技术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5周年。对科技特派员这一群体,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叮嘱,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论文”意为农业研究、科研成果,“田野大地”象征着农业生产实践。以大地为纸,将“论文”书写在“田野大地”上,正是把科研创新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生动阐释。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揭示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为广大农业科技人才指明了奋斗方向。
20多年前,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深入总结南平基层实践,促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一农村工作机制创新。
20多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地方实践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一批批“科特派”入乡村、进田野,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绘就了科技兴农的时代画卷。
2014年年底,在江苏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四季春农业园考察,与为这个农业园提供技术服务和领办支持的科技特派员赵亚夫亲切交谈。
农业专家赵亚夫数十年来一直扎根于江苏茅山老区,驻点帮扶镇江句容戴庄村,带领团队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50余万亩。为了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赵亚夫编写了多达百万字的农民科技读物,每年免费辅导农民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超30万人次。
总书记称赞赵亚夫:“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赢得了农民群众爱戴。”他强调,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
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亲自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赵亚夫颁奖。他勉励赵亚夫“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同年全国两会后,总书记来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地——福建南平。听说在廖红等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当地茶园通过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总书记十分高兴,他嘱托:“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在南平,总书记这样感叹道。倏忽二十五余载,如今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已从福建南平的首批225名壮大至全国的数十万人。今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赵亚夫、廖红等广大科技特派员正是参与者、见证者,也是贡献者。
从“人扛牛拉”到“机械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广大科技特派员用新技术助力新农业。曾经“锄禾日当午”的传统农耕方式,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的现代农业模式取代。
天南地北,科技特派员制度也在不断升级创新,呈现新貌——
江苏组建科技镇长团,将全国科创资源精准匹配到江苏产业发展第一线。
浙江探索推行“1人+1乡”个人特派员、“1队+1业”团队特派员和“1家+1县”法人特派员等服务模式;
甘肃率先提出并与东部协作省市联合认定“双地”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
…………
随着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对技术需求愈发增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场”也逐渐从田间延展到“线上”。科技特派员拿起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远程服务、在线指导、即时解难。
穿梭山林,躬耕乡野。广大科技特派员将课堂设在地头,讲稿挂枝头,主动以农民期盼作为科研方向,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一篇篇论文,一批批科研成果,就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广袤沃野,化作中华大地上的稻麦千重。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蔡纯琳 宋春燕 李英卓 毛长志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