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央视网《AI时政画报》围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鲜活实践,探寻绿色发展赋予美丽中国的诗情画意。
天天学习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山连山,林套林,绵延800多公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被称作祁连山地区生态建设成效的“晴雨表”——它的出现,是当地生态环境良好的标识。
两年前,人们给一只生活在祁连山的雪豹取名“祁迹”,意为祁连山的奇迹。在雪豹“祁迹”和它的伙伴们共同见证下,祁连山实现从“千疮百孔”到“满山苍绿”的美丽蝶变。
图为佩戴卫星项圈的雪豹“祁迹”。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曾经,这里因过度开发而冻土破碎、植被稀疏,脆弱的生态系统负荷超载。有生态管护员回忆:“二十多年前,听别人说有雪豹,但真正见到的人寥寥无几。”
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推动当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整改。
2016年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甘肃,直指祁连山矿产资源违规开发、水电资源无序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整改不力等问题。
2017年2月12日至3月3日,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查组就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同年7月,中办、国办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上百人被问责。
…………
144宗矿业权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分类处置、25个旅游设施项目完成整治……这些年,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一度伤痕累累的祁连山逐渐恢复往昔的美丽。
这是2023年8月2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拍摄的千马龙煤矿关停退出后的生态修复情况。
2019年8月,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祁连山下,实地检查整改成果。
“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远眺祁连山,总书记现场听取了甘肃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他叮嘱道:“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一年多后的青海之行,总书记又专门听取了青海省关于祁连山自然生态情况的汇报。
在总书记的反复强调和关心推动下,“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已成为当地发展的目标和共识。
炭山岭,这个祁连山中因产煤得名的地方,经过多年治理一改过去“烟尘漫天、污水横流”的模样,如今满目葱茏。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祁连山南麓,有一群青年巡山护林、救助野生动物、开展科普宣教,把祁连山新的生态变化讲给更多人听。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也触发了一系列机制变革。2018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长期困扰祁连山生态保护的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至此被终结。
2024年7月10日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拍摄的祁连山景色。
孔庆菊是一名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的人民教师。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向总书记展示了两张红外线相机自动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张便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
“以前很少见的珍稀物种,现在频频现身了。”孔庆菊以此为佐证,讲述祁连山生态之变。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总书记看过照片,频频点头,“特别是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
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保护站中,有15个保护站发现了雪豹踪迹。今年4月至7月,有综合监测终端每个月都能捕捉到雪豹的踪影。
向绿而行,雪豹“归来”。
今日之中国,祁连山生态整治已成为生态环境科学修复治理的“博物馆”。绿色发展的共鸣,正回响在祁连山间。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刘禛
编 辑丨蔡纯琳
技 术丨毛永丰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