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消费节、购物节层出不穷,优惠活动几乎全年都有,花样百出。
有人绞尽脑汁凑单,想破解商家的“套路”;有人不停地买买买,再退退退,刷满存在感;也有人疯狂囤货,每天收几十个包裹直至家中无处落脚……
网购的盛行,“病态”的消费方式浮出水面,而且越来越极端。
“不可思议”的表象背后,其实都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在作祟。
独居的钱女士(化名),家门口的快递总是堆积如山,被邻居投诉了好几回。
“买东西的时候完全控制不住,看到喜欢的就一件一件往购物车里放,大到冰箱小到发圈,然后一键清空的那一刻,心里特别爽。”钱女士说,自己以前也不这样,自从有了自己的小房子,就特别爱买东西,不管用不用得上,就往家里放。“每次拆快递也很愉悦,但是当所有物品都归置好,又莫名有种失落感,就开始继续滑手机,继续选购。”她没有清算过家中的物品,但是她知道肯定有过期的,但是也不丢,就这么放着。
钱女士说:“我也很困惑难受,但是每次碰到大促就是控制不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物质依赖科主任汪永光解释,钱女士的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购物的范畴,其中不仅没有自制力,还掺杂着情绪的起伏,很可能到了购物成瘾的程度。“性格内向、缺乏兴趣爱好、社交圈子小、遭遇不顺利、亲情支持缺乏者,更容易发展为购物成瘾。”汪永光指出,这类人企图依靠疯狂采购来填补心灵的空虚。一般这种情况就需要干预了。
一旦内在感到缺失,往往会通过外在的形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相比钱女士,汪永光刚接诊的一名患者更是离谱。
40来岁的老王(化名),长得登样。周围很多人都想不通,“蛮蛮好”的一个人,成天游手好闲,也不找份正经工作干干。
作为“土著”,老王有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经济上本该宽裕。前不久,他把出租的房子给卖了。卖得急,不是多好的价钱,他也不在意。家里人存疑,问不出所以然来,就查了他的账。一查才知道,老王名下的信用卡都被冻结之外,还欠着100多万的外债!
瞒不下去后,老王才说出了真相。他喜欢看直播,各种美女主播轮番打赏,只要长在他的审美点上,他就疯狂点赞打赏,一声声娇气的“好哥哥”让他越来越上头,存款就像流水一样“哗啦啦”地流向了美女主播们。
可是他沉浸的这个“美梦”很快被现实狠狠打了一巴掌。
汪永光诊断,因为病理性的过度消费,老王被确诊为心境障碍,是一类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在老王身上得到了体现,就是躁狂。这并非单纯地“情绪暴躁”,老王自我感觉特别好,看直播时体验感愉快,整日笑逐颜开,交流很积极,精力很旺盛,所以他可以不计后果地无限打赏,甚至卖掉房子。
不同于年轻患者的“极端消费”,老年人的“囤物”主打“节俭”。
老年精神一科主任陈斌华介绍,如果老年人捡些硬纸板、塑料瓶子都可以理解,但如果从垃圾桶里捡些烂菜叶子、用过的塑料袋、旧衣物等,这就要子女提高警惕了。
“这是认知障碍导致的,简单点来说,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之一。”陈斌华收治过很多有“囤物”爱好的患者,基本上靠“捡”,稀奇古怪的都有,“捡别人家的酱鸭腊肉,说吃嘛也不吃;捡瓶子罐子,说卖嘛也不卖,基本上都是这么放着,家里又脏又臭,患者本人也意识不到。”
所以,无论是“极端的消费”还是“过度的囤积”,都需要从“心”审视,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