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载岁月洗礼,记忆从未褪色——重访最可爱的人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10月25日 16:49:44
央视网 | 2024年10月25日 16:49:4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4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走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道路;74年后,这群老战士再次唱起了这首歌,回忆那段峥嵘岁月,激励着我们今天的一代人。

  七十余载岁月洗礼,记忆从未褪色。

  殷逢樵:“伤员基本都是冻伤,脚皮和鞋一起被脱下来”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二分部511医院外科医生的殷逢樵今年92岁了,他是一名军医。1950年10月,殷逢樵跟部队一路行军,到达沈阳,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

  同年12月,殷逢樵所在的医院接收了第一批从朝鲜战场运来的伤员。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送过来的伤员基本都是冻伤,战士们穿着单衣,鞋带冻住了解不开,脱鞋时,脚皮和鞋一起被脱下来。”

  对医护人员来说,背着伤员跑是家常便饭。让殷逢樵深受触动的是当时医院里的女护士们。殷逢樵说:“她们个子很小,但是背伤员很利索,面对人高马大的伤员,她们先是趴在伤员身上,然后猛一翻身,背起就跑。”

  在一次轰炸中,殷逢樵遇到了人生中最危险的时刻。当时殷逢樵和几名医生住在防空洞里,半夜听到“轰轰轰”的声音。殷逢樵和几名同事往外跑时,一不小心跌到了一个十几米深的大弹坑里。“那次轰炸我们医院被炸死了4个人,所幸弹坑没被炸到,否则我们几个都没命了。”殷逢樵说。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殷逢樵也没有回国,他作为医护人员在朝鲜帮助伤员与当地人民,直到1957年下半年才回国。他说:“我在朝鲜战场上看到了太多伤亡战士,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也不能忘记他们。”

  谢朴:两次入朝,“停战谈判,都是打出来的”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第100团侦察连一排副排长的谢朴两次入朝参战。

  回想起两次入朝的经历,91岁的谢朴记忆犹新:“我第一次入朝是1951年3月18日。进入朝鲜之后,为了躲避轰炸,我们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走,一直走了19天才到达三八线附近。”

  第一次入朝作战时,谢朴被派到100团政治处当见习干部。他回忆,1951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敌人发起进攻,第五次战役打响。“我们一进攻,美军就后撤,等到我们物资消耗差不多的时候,他们又进攻。”谢朴回忆,形势一直僵持到5月20日左右,我军进攻取得进展。

  谢朴第二次入朝,被分到第12军第34师第100团侦察连一排当副排长。当时我军在驻扎地已经与敌方相持半年多,敌我阵营中间形成了一片“真空地带”,谢朴每天带着10-12名战士在“真空地带”侦察、巡逻。

  谢朴回忆,1952年10月9日,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抓捕一名俘虏。于是谢朴带着战士趁天黑,准备绕到敌人前线部队的后方抓俘虏。他们一边走一边剪铁丝网,同时还要注意地雷。一直走到了当天24时,才终于看到敌人前线部队后方的一条小路。谢朴一行人潜伏在小路边,等到10日凌晨1时左右,他们看到来了七八个敌人。“我们抓到了俘虏就要赶紧撤,但是敌人不让我们撤,好在当时草还很茂盛,我和几名战士带着俘虏躲进了草丛里,才惊险脱困。”谢朴说。

  听到《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消息时,谢朴非常激动。“为了停战,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停战谈判,都是打出来的。”谢朴说。

  姚克昌:“保证战场通讯比生命更重要”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第179师535团二营四连通讯员的姚克昌于1953年1月到达朝鲜参与作战。他每天身上都背着一个2瓦的小电台,往返前线部队和指挥营之间,平均一天要跑两趟,最多的时候,来回要跑5.5公里路。

  “轻伤不下火线”是姚克昌始终坚持的一句话。他说:“在战场上,通讯十分重要,一旦通讯被切断那后果不堪设想,保证战场通讯比保护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除了来回送信,翻译电报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战场上,你的电报内容很有可能会被敌人截获并翻译出来,所以电报的内容都是加密的,加密方式隔一段时间换一种。”姚克昌说,通讯员每天晚上都需要背诵电报的对照翻译,一晚大概背20-30个常用词,便于战场上及时译出电报内容。

  一天晚上,姚克昌和班长杨天财一起去送信,路上遇到飞机飞得很低。姚克昌知道飞机可能随时轰炸,吓坏了,慌忙拉着杨天财躲到马路旁边的沟里面。杨天财还没来得及躲进去,只听到“咚咚咚”天上扔了好几枚炸弹下来,把杨天财的腿炸坏了。“差一点,我们就都没命了。”姚克昌现在想起来仍很后怕。

  闵中匡:“全国人民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鼓舞”

  1951年秋,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通讯处电台报务人员的闵中匡跟随部队到达朝鲜。一进入朝鲜,眼前的场景便让他深受触动。“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战争的状态,泥土被轰炸得翻露在外面。”闵中匡回忆。

  到达朝鲜后,闵中匡在后勤司令部的电台负责收发电报。提起那段经历,闵中匡总结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艰苦,一个是感动。

  “实在是太艰苦了,生活物资很缺,电台都在一个一个的小山洞里。”闵中匡说。当时,为了防止敌人骚扰、破坏我们的通讯设备,电台设置在山洞内,一个警卫班负责保护两座电台。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通讯人员每天要收电报、发电报、译电报,保证战时信息的通畅。“当时的有线台几乎都被战争摧毁了,大多要靠无线电台,我们一定要十分准确地收发,一丝错都不能出,才能保证战场指挥。”闵中匡说。

  令闵中匡十分感动的是全国人民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持。当时,全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为抗美援朝贡献自己的力量,捐款捐物的百姓数不胜数,还有一些学生给志愿者写慰问信,闵中匡就曾收到了一封兰州小学生的来信。“我仍然记得,当时收到信时的那种感动,我觉得我们被人民记挂着,全国人民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鼓舞。”闵中匡说。

  74年过去了,闵中匡认为,他一辈子只有一个职业,那就是当兵。“我希望今天的年轻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好好学习,不怕苦、不怕累,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融入血液中,建设更美好的中国。”闵中匡说。(报道员 孔诗瑶)

编辑:田宏 责任编辑:索刚雷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七十四载岁月洗礼,记忆从未褪色——重访最可爱的人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