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旅融合业态不断丰富 多方“攥指成拳”探索出保护古迹新路径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10月09日 11:34:36
央视网 | 2024年10月09日 11:34:3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推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推动科技赋能遗产保护工作,向世界展现我们的历史文化积淀。系列报道《古迹里的中国》,关注各地在文物保护中的新思路、新亮点。第一站,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长城。 

我们一起来打卡“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昌平区的南口镇,久负盛名的居庸关长城就在这里。一路走来,记者发现,沿着风景道自驾和骑行的游客络绎不绝,部分路段不仅能够近距离地领略巍峨壮丽的长城美景,还能够体验到美不胜收的秋日风光。

“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自西向东贯穿了北京六个区,全长约445公里,辐射联动了8个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之一。依托长城资源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依偎在长城怀抱里的石峡村热闹非凡。临近中午,大批食客聚集在长城脚下的小院里享受乡村美食。

石峡村始建于明代,曾是居庸关北部的重要关口。如今的村子里,长城、古堡、练兵场等遗址与网红民宿、书店、咖啡厅古今交融,各式农具也让前来体验的游客们兴致勃勃。

国庆假期,北京市延庆区长城沿线的石峡、里炮、南园、岔道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共计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同比增长22.6%。除此以外,北京还在打造长城沿线彩叶林景观带,推出长城文化带古树主题游、红色主题游等线路,开展部分长城关堡试点活化利用。

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文旅融合业态不断丰富,多个长城景区都推出了夜游活动。国庆假期,北京密云区司马台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和延庆区八达岭长城夜游氛围浓厚,璀璨的光影中,长城如火龙般在山脊奔腾。游客可以身着汉服, 沉浸式观赏体验英雄戍边、茶马互市等主题演出,也可以坐着摇橹船,慢悠悠欣赏沿途的夜色美景。据统计,国庆假期,北京八达岭景区共计接待游客46.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万人次。

北京:多学科协同 研究性修缮 守好长城雄关漫道

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上。其中,北京段长城以保存完好、价值突出、工程复杂而著称。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开展120多项长城保护工程,从一般性保护到研究性修缮,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长城保护新路径。继续来看。 

秋高气爽,在北京延庆区大庄科乡的长城脚下,从事长城保护研究的专家们正在进行着研究性修缮成果的复查研讨工作。

汤羽扬是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的负责人,她们的修缮范围包含两座敌台和一段大约500米长的墙体。

与以往不同的是,研究性修缮从工程启动之初便形成了协同模式,考古、测绘、材料、植物等多个学科的科研人员共同在现场推进工作。

为留存真实历史痕迹,修缮项目在实施中强调最小干预的原则,全部使用原有砖石局部归砌,并提出了“零渣土”的理念,将长城上坍塌的碎砖和灰渣就地“消化”,作为保护层继续使用。

此外,长城保护的精细化管理也因科技赋能而加速升级。修缮团队采用了全周期数字化的方式跟踪记录修缮过程,通过这份“长城数字档案”,研究人员可以回溯对比长城在修缮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为后期研究提供素材。

保护长城,社会力量同样不可或缺。早在2019年,住在大庄科乡长城脚下的王东旺就加入了第一批长城保护员的队伍,行走在长城上,一走就是5年。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完整的长城资源信息数据库,近十年来,国家文物局陆续批准长城保护维修项目300余项,安排专项补助资金超过10亿元,全国各地已组建起7400余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

编辑:刘珊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长城文旅融合业态不断丰富 多方“攥指成拳”探索出保护古迹新路径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