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2年,中国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利用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将东部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对数据进行存储和计算,由此开启了西部一大批大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的建设进程。然而,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数据中心被称为“能耗巨兽”,如何在发展算力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目标?《中国新地标》就跟随记者,从北京到青海,追踪数据的传输过程,并打卡全国首个“零碳”大数据中心,一起去寻找答案。
如今,数字人可以模拟人类24小时直播带货,并通过不同语言的切换,让“中国制造”分分钟走向全球。然而,这背后却需要算力也就是计算能力的有力支撑。
而借助大带宽、低时延的光纤网络,这些东部的海量数据正以每秒100G的速率从北京经过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重要算力节点,不到15毫秒跨越1600公里,来到了位于青海省海东市的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
在大数据中心的一期机房里,记者找到了存储数字人直播数据的算力载体,也就是放置在这一个个机架里面的服务器。而像这样的服务器在整个大数据中心里目前有上万台,它们加起来相当于可以存储63万部4K超高清影片。
目前,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规划标准机架15360架,可提供16320P的智能算力服务,相当于上亿台电脑的算力总和。
孟贤佩向记者介绍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来自东部地区的互联网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始在西部的大数据中心购买或者租赁服务器。
数据中心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与此同时,机架和设备产生的热量也相当惊人。如果用普通的空调压缩机制冷,则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为此,青海大数据中心以水为介质,采用了先进的蒸发水冷却系统。
那么冷却塔又是如何进行热量释放的呢?冷凉的气候、干燥洁净的空气,加上先进的蒸发水冷技术,终期建成后,青海大数据中心全年减排将超过3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2000万棵。而无论是机房制冷,还是设备运转都会产生巨大的电力消耗,那么这些电力从何而来呢?
大屏上,上一周及当日各种清洁能源用电量、减排量以及占比等能源消费情况,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100%清洁能源可溯源。与此同时,园区里光伏车棚上的太阳能板还提供着整个数据中心的办公用电,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成为了全国首个“零碳”数据中心。而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也正是青海等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最大底气。
截至2023年底,中国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实现每秒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算力正在重塑着中国人的生活。汽车无感通过收费站,平均每天节约2.75小时,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出行体验;山区教室里,算力在智能教育上的应用,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东数西算”有效解决了东西部数据处理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清洁能源等优势,让本来是“能耗巨兽”的大数据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根据测算,算力每投入1元,将带动3至4元的GDP经济增长。通过算力基础设施的向西迁移,也将带动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向西流动,为西部经济注入新动能,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到2025年底,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将初步成型,“东数西算”这一国家重大工程也将进一步为夯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绿色底座”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