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如葫芦的衢州皇朝墩遗址,藏着哪些“宝贝”?

来源:新华网 | 2024年09月13日 20:48:00
新华网 | 2024年09月13日 20:48:00
原标题:形如葫芦的衢州皇朝墩遗址,藏着哪些“宝贝”?
正在加载

  新华社杭州9月13日电 题:形如葫芦的衢州皇朝墩遗址,藏着哪些“宝贝”?

  新华社记者冯源

  记者13日从浙江省文物部门获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这个遗址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遗址,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图为皇朝墩遗址鸟瞰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皇朝墩遗址位于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犁金园村,其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由南北2处台地及1条环壕组成,距今约9300至8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至202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它进行了系统考古发掘。

  记者在现场看到,环壕遗迹非常清晰,很明显地将2处台地和周边分隔开来。从高处下望,遗址形如葫芦。这个“葫芦”里有哪些“宝贝”?

  图为皇朝墩遗址发掘出的台地遗迹。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专家告诉记者,皇朝墩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是两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握手”。上山文化得名于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有1万年历史。跨湖桥文化得名于杭州萧山的跨湖桥遗址,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在皇朝墩遗址,跨湖桥文化地层紧密叠压在上山文化地层之上,为研究两者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遗址发现古稻田,填补了上山文化考古的一大空白。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为稻作文化源于中国提供了重要实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西考古工作站站长张森说,此前上山文化考古中尚未发现过古稻田,此次在皇朝墩遗址环壕东侧,考古工作者发现一片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古稻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图为皇朝墩遗址考古揭示的稻田地层。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记者在遗址现场看到,在环壕东侧,考古工作者挖出了一条“大沟”,在它的剖面上,又仔细地划出了6个地层。研究显示,这片稻田从古至今,一直有人耕种,最“古”最“深”的地层,距今已有9000多年历史。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云飞说,这是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合作的成果,科技考古负责调查土壤中水稻植硅体含量,田野考古则分析了遗址中先民活动的遗迹。结合多种因素,他们认定了这片古稻田遗迹。在上山文化时期的两处地层里,研究发现,水稻植硅体含量分别超过了每克5000粒和每克9000粒,超过了古水稻田的判定标准。

  记者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古稻田考古已经成为研究新石器时期先民生业模式发展、探讨稻作农业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的一条重要路径。在浙江,已相继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田螺山遗址、河姆渡至良渚文化时期的施岙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茅山遗址发现了古稻田,皇朝墩遗址也是“稻作考古”的又一新发现。

  图为皇朝墩遗址发掘出的环壕遗迹,有明显的红烧土。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此外,考古还发现,先民们挖壕的技术在进步。为了防止壕沟边坡坍塌,到了上山文化晚期,先民们已经会用被火烧硬的红烧土来加固边坡。上山文化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上山文化考古目前已经发现了24处遗址,而皇朝墩遗址是结构格局最为完整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皇朝墩遗址是上山文化考古乃至早期稻作社会发展和农业起源研究的新突破。“像环壕是集体建设的工程,它的出现就代表了当时先民开始划分居住地周边的功能区,也意味着社会复杂化开始萌芽。同时,通过古稻田考古,我们也可以更好观察水稻生产在聚落和社会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编辑:戴萌萌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形如葫芦的衢州皇朝墩遗址,藏着哪些“宝贝”?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