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历史文化的记忆连接起了旅游消费的热情。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脚步如何协调传统与现代、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的镜头,去那里的新港村看一看。
11人制标准足球场、室内外篮球场、红土网球场……这些看似与“乡村”不太搭的场景,和这里的人气息息相关。6月初,我们在新港村见证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周末。
一天2场体育赛事,将远道而来的1500多人汇聚在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村子。
凭体育出圈,新港村迎来了慕名而来的游客,而打造这张名片的过程却困难重重。新港村距离良渚遗址核心区直线距离仅5公里,地下就是遗址。这里的发展要比其他村子多出一副“紧箍咒”。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因特殊需要在一般保护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应当依法办理许可手续。村集体想批地建场馆、完善周边配套,就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每动一次土、每多一次新建就多出一道审批。
两个人、一张办公桌、一摞图纸,沈红华和何建国一个月要见很多次面,对于报批和建设手续,除了谨慎,更多的是迫切。
要发展经济,又不能逾越保护的红线。盘活已有的旧厂房,改造成比赛的新场馆,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几年的时间里,村里的篮球场、足球场、红土网球场相继完工,仅今年上半年,100余场赛事活动就吸引了6万多游客。常英娇去年来到新港村,专职跑市场。眼下,新的需求涌来,村子又遇到了新考验。
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街道新港村职业经理人常英娇称:“相对来说,配套设施这块比较欠缺。像这次,500个家庭来到这边,除了小朋友踢球以外,其实还有比如餐饮、住宿或者游乐的需求。这500个家庭可能有30%在这边消费,600元一个家庭,那带动的就是9万元左右的消费。如何把人留得下是我们当下面对的问题。”
一边是人头攒动的博物院、遗址公园,一边是盼着人来的美丽乡村。怎么把来的人留下,不只是新港村,围绕良渚遗址的十多个村子都面临这个难题。
一个月后我们再次来到良渚,14个村子的未来发展规划被搬进了会议室。
会上反复讨论的“飞地入园”政策,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工程建设的关键一环,通过在保护区外建设村集体发展用地,引入业态增收,从而反哺村集体的未来发展。2022年底,围绕良渚遗址,一条 “文化大走廊”延伸出来,覆盖多部门的建设指挥部统一掌舵,首期十大工程正在加速串起沿线的景区和村落。
杭州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叶维军称:“考虑到这些村集体经济本身比较薄弱,所以所有它们在保护区外发展用地遇到的难题,党委政府一揽子解决掉,包括启动资金、投入资金、今后的运营怎么产生稳定持续的收益。所以应该说这个工程实施以后,集体经济的增收幅度,我们算了一下,大概在1.5倍到3倍之间,意味着后面这些工作基础打好,台阶会更高。”
七月的良渚,结束了漫长的梅雨季节,大走廊上的十大工程全速推进。保护区内的一个旧厂房演变为艺术创意园区,正式开园,未来这里也将成为新地标、吸引人流。不远处的新港村,配套研学宿舍改造完成,在村里的首期夏令营中迎来20多个孩子,他们近的来自上海,远的来自北京。脚踩这片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厚土,孩子们好奇地探索着、发现着。不同于以往的短暂停留,这一次他们一住就是六天。一个月的时间里,良渚的变化有很多,但新挑战还在出现。新港村的第二期夏令营又要招生了、良渚港综合保护建设急需提速……而在这片土地,改革从未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