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资本向“新”而行 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厚积薄发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6月22日 11:40:00
央视网 | 2024年06月22日 11:40:0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航空航天技术被视为最为活跃的高科技领域之一,需要有高水平的集成制造与创新能力作为支撑。近年来,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这个新领域当中。《耐心资本 向“新”而行》系列报道聚焦耐心资本如何助力商业航天发展。

5月末,云遥宇航的气象卫星通过“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这也让“云遥星座计划”的卫星数量从16颗增加到19颗。

从2019年公司创立到目前已经有19颗卫星成功在轨运行,五年来,云遥宇航的气象星座计划初具规模,可从零开始的研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大几百万的资金造出了卫星样机,具备发射状态,这已经是团队勒紧裤腰带才实现的。可是,更大的难题又摆在了李峰辉面前。

风险投资及时到位 破局卫星发射难题

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是天津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向精准服务气象、航海等领域发展。卫星发射要筹集资金。但金融机构投资之前往往要看到卫星前期的表现数据。先有投资还是先有数据,成了初创公司的李峰辉面临的“死循环”。就在两难的阶段,李峰辉遇到了投资人,让事情有了转机。

在元航资本的新一期基金募集完毕后,投资人就第一时间将2100万元投资给了云遥宇航,支持团队的后续发展。

卫星火箭同一产业链 协同发展创新生态

资金的注入让卫星的研制有了底气,但这还只是第一步。去哪儿找到高可靠、低成本、能够快速响应发射需求的火箭,成了云遥这家商业航天公司面对的下一个问题。让创始人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又是投资人给他带来好消息。 

在张志勇的协调下,卫星和火箭的负责人坐在了一起,对技术参数、需求等具体细节进行充分沟通。双方最终确定,云遥宇航的卫星由星河动力的火箭承担发射任务。

现在,“乘客”与“交通工具”之间越来越多在讨论如何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实现目标。双方的配合越来越紧密,各自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加速。

随着“乘客”的数量越来越多,火箭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六年来,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火箭运载能力从最初的200公斤增长到300公斤,入轨精度从原来的500米提升到20—30米,发射的成本也降低了一半以上,发射任务的排期也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多站在星河动力背后的投资人也正在不断加码继续支持。

国家鼓励 坚定民资创投商业航天信心

中国航天发展离不开民营商业航天参与,但商业航天是一项慢投资,投入资金规模巨大,风险也大,需要足够的包容性。那么,对于商业航天投资者而言,他们如何理解“耐心资本”?同时,这种耐心又源于何处? 

观察张志勇和火箭卫星企业的多次沟通,记者发现,“不要急,慢慢来”是他经常对被投企业反复重复的话。

张志勇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在商业航天方面越来越支持民营资本的进入与创新,以及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是他敢于坚定长期投资商业航天的底气所在。

从2014年国务院首次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指导意见,到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0年间,从国家部委到各地政府相继发布政策文件,鼓励商业航天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共发生融资约170起,合计披露金额超185亿元。

耐心资本推动商业航天厚积薄发

从报道中不难发现,耐心资本的“耐心”体现为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在发展初期往往充满变数,但耐心资本有足够的耐心去承受这些波动,相信在时间的推移下风险会逐渐降低,潜力会得到释放。在民营商业航天的进程中,借由资本这条关键链条,能够把商业航天的上中下游紧密地串联起来,互相协同合作,全面提升抗风险的能力,不但可以构建起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的闭环,更能有力地推动产业生态系统快速壮大。

编辑:刘洁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耐心资本向“新”而行 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厚积薄发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