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9% 各地探索防控良策

来源:经济参考报 | 2024年06月19日 12:03:20
经济参考报 | 2024年06月19日 12:03:20
原标题:近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9% 各地探索全面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良策
正在加载

  一双明亮的眼睛,决定着精彩世界在孩子心中的样子,也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的是,2022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近视呈高发和低龄化趋势。专家指出,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尤其重要的是需要纠正其行为习惯。如何推广一套切实有效的近视防控方案,全国各地都在不断探索。

  远视储备不足意味着近视风险增加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近视人口从2016年5.4亿人迅速增加至2020年6.6亿人。在刚刚过去的全国爱眼日,不少专家提到了“预防近视,必须关注远视储备”。

  兰州市在一项视力普查中发现,121个幼儿园里有两成儿童存在远视储备不足,3.4万小学生群体中近视率接近四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眼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张瑜说,从就诊情况来看,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儿童四分之一出现了近视问题,这种现象在十年前很少见。

  什么是远视储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告诉记者,眼睛的前后径叫眼轴长度。新生儿的眼睛前后径比较短,大部分人生下来都是远视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眼睛前后径会逐渐变长,远视度数慢慢减少,一直减少到0度。在减少到0度期间的远视度数就叫远视储备。

  如果在视觉发育期间,眼球继续变长,就会发展成为近视眼。“远视储备是眼睛的一个保护因素,让我们没那么快近视。如果发现远视储备不足或一定时期内眼轴增长较多,意味着近期发生近视的风险增加。家长需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近视的发生。”他说。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教授王宁利指出,远视储备是用来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有研究对比了英国、美国、中国的儿童近视患病率,6岁时近视患病率差异不大,但12岁时,中国儿童近视患病率明显高于英美儿童。由此可见,6岁至12岁儿童的远视储备过早消耗,导致了近视患病率的快速增加。

  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主任王志强介绍,理想的远视储备是0岁至3岁为300度、4岁至5岁在200度至250度之间、6岁至7岁在150度至200度之间、8岁至9岁在100度至150度之间、10岁至11岁在50度至100度之间、12岁以后在25度左右。

  保护远视储备有方法

  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多、户外活动减少,是已知近视发生的最主要环境危险因素。专家指出,用眼负担重,快速消耗儿童青少年的远视储备。

  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同各类电子产品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放学回家刷手机、打游戏等已成习惯。此外,一些学校运用智能化教学设备,引入各类教学软件和系统线上答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孩子们与电子屏幕的接触时间。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乐器、绘画、编程等兴趣班,这些课程都需要近距离精细化用眼。上述种种情景都导致了青少年过度用眼。

  毕宏生指出,现在大部分孩子都变得比较“宅”。这一方面导致户外活动减少,接收不到户外明亮的光线和宽阔的视野,影响多巴胺的分泌,使近视过早地发生。另一方面,室内时间过多,大部分孩子都会进行近距离用眼,如阅读、写作、看手机、看电脑等。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越近、用眼时长越长,越会快速地消耗远视储备值。

  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的白天户外活动是防止远视储备消耗快、预防近视的好办法。“足够量的阳光,足够全的光谱,能够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减缓眼轴生长。”甘肃爱尔眼视光医院视光及小儿眼病科副主任周琪说。

  记者了解到,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眼病防治研究院在中医针灸理论基础上结合先进科技,研发出国内唯一的近视防控二类医疗器械“智能化可穿戴式眼周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Eye-TEAS)”,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该技术可明显改善过度近距离工作的调节功能异常。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组眼轴增长量较对照组显著减缓,减缓率达26.67%,远视储备消耗减缓27.27%。

  王宁利认为,为保护远视储备,还应当把近视防控关口前移到学龄前儿童阶段,学龄前儿童定期接受眼保健及屈光筛查,监测视力发展情况。

  探索切实有效的近视防控体系

  专家指出,如果孩子远视储备在正常范围内,还应关注其视力情况。目前,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切实有效的近视防控体系。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盛迅伦建议,将儿童青少年群体划分为视力正常、远视储备不足、出现近视问题、戴镜视力正常等,从家庭、学校、医院等形成一套视力分级管理和矫正流程规范,提供个性化的近视管理方案,提高视力防控的科学性、可及性和有效性。

  记者了解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也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科技部支持下,2019年至2021年,毕宏生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控有效方法、技术和配套产品研究》取得了系列安全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2023年10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峰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启动,这个名为“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项目,旨在更广泛地提供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简便、有效、可推广的近视防控综合方案。

  自2009年以来,山东省建成了安全、科学、有效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技术体系,构建起省、市、区(县)“三级防控网络”,累计辐射服务1280万名儿童青少年,探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之路。

  “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我们对3.6万余名儿童青少年持续开展大样本的近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行大数据挖掘,探索清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规律,初步建立了预防高危人群近视发生、避免假性近视发展成真性近视、预防高度近视并发症发生的三级预警系统。”毕宏生说,目前青少年近视防控“山东模式”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定为全国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导单位,多项关键有效的防控技术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2022年,山东省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

  专家指出,防控近视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难点是如何及时纠正并改变不良的用眼习惯。

  记者了解到,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客观传感等技术的一些智能设备,开始用于近视发生发展环境危险因素的评价,对近视防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研发了基于AI计算机机器识别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即用眼行为监测矫正技术Eye-Monitor,可对近视的6个风险因素(用眼距离、坐姿头部倾斜角、光照强度、近距离工作总时长、平均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长、户外活动时长)等进行全程监测,是针对矫正不良用眼行为的有效干预技术之一。(记者 梁军 马莎 曾亮亮)

编辑:陈诗文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近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9% 各地探索防控良策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