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一段时间以来,大模型成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技术,我国一些科技企业也投入其中。但是,其中不少企业都把目光聚焦到了与产业发展更直接的行业大模型,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通用大模型上,这究竟是为什么?
大模型慢病管理 生成未来三年体检报告
在北京,这家公司利用大模型开发了慢病管理设备,只需要简单输入基本信息后,设备就能生成记者当前的健康状况和未来三年的健康报告。
企业负责人介绍,大模型能从百万级体检数据中找到规律并形成预判,辅助医生进行慢病管理。
大模型智能仿生腿 提升精准度
记者走访了多家研发大模型的科技公司,不少企业的负责人都表示,他们现阶段更注重让大模型先去服务产业,帮行业解决实际问题。在杭州,这款搭载AI大模型技术的智能仿生腿,精准度和安全度都有所提升。
大模型技术提升洪水预报效率
在水利领域,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里用大模型技术,大幅提升了洪水预报的效率和准确性。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安新代介绍,利用这种大模型技术,洪水预报的时间从过去三小时左右缩减到现在五六分钟。目前,洪水预报精度达到80%左右。
聚焦核心领域 赋能行业商业化变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产大模型数量已经超过200个,其中,垂直于细微应用场景的轻量化、小参数模型占据了不小比例。与一般意义上的大模型相比,它们的特点不仅仅是更加聚焦某一个行业领域,而且通过不断的专业训练,也帮助这些大模型更熟悉行业的数据,真正做到了赋能行业的能力。
大模型投资意向更趋理性
一方面,大模型加速赋能各行各业,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如今市场上投资者都对大模型的认知更加明晰,投资的意向也更趋于理性。
采访中,不少投资人表示,虽然大模型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开发一个大模型所需要的资金量巨大。投资人算了一笔账,目前在国内,训练一个大模型的研发投入动辄几十亿元到几百亿元。
也正是如此,市场上的资金不再像大模型刚刚出现的时候那样,大量地投入很多初创公司。如今,投资大模型在投资领域更加的谨慎,资金开始集中流向几家行业领先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业内两家知名大模型企业的融资额高达120亿元,占据了整个一季度224亿元融资总金额的一半。
各地出台政策 鼓励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近年来,各项鼓励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北京提出推动大模型相关技术创新的同时,构建高效协同的大模型技术产业生态;上海强调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模型;安徽从资源方面着手吸引大模型企业入驻;四川成都则聚焦研发与迭代前沿大模型,引领行业智能化升级。
注重行业应用 保证技术进步与健康发展
接下来,又如何保证技术的持续进步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员邹德宝介绍,大模型所遇到的这个瓶颈,第一个是受数据质量的限制,高质量数据集相对来说比较稀缺。第二,在算法多样性,主要受算法框架的制约。
专家介绍,大模型在行业应用中,我国是有先发优势的。因为中国的应用场景足够丰富,每个行业都有专属的数据特征,也正因如此,数据安全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正在加速落地,但从长远来看,发展仍旧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因此,技术创新与大模型的投资需要同步加强,确保两者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