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内纸鸢画外牵 人在画中游千年

来源:光明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07:15:46
光明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07:15:46
原标题:画内纸鸢画外牵 人在画中游千年
正在加载

  古色古香的山水画上,绿树葱茏,亭台掩映,一只风筝悬于蓝天白云之间。画面中间伸出一条真的风筝线,拽动线轴,风筝就随之越飞越高——一幅互动式的数字绘画艺术作品前,一位观众正兴致勃勃地“试飞”,身后还有好几个人在排队。

  “你把这个笼子打开,小鸟就飞到画里来了,快试试!”导览员热心地对参观者说。站在国画花鸟数字互动体验装置前,乍一看,屏幕里只是一幅中规中矩的传统花鸟画,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其实连着旁边的导线。把鸟笼的门向上推开,一只小鸟就悠然从画外飞到枝头,还发出悦耳的叫声。

  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毕业展上,《纸鸢漫游》《鸟鸣花飞》等数字艺术作品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这些作品以传统国画为母本,但又都别出心裁,体现出了互动性、体验性——古画不仅可观,更可“玩”。

  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加持,近年来,古画与数字科技的融合成为新的创作潮流,让传统艺术更具有当代魅力,也让更多人愿意走进美术馆、博物馆。

  在数字艺术中邂逅诗意画境

  全息投屏的画卷徐徐展开,峰峦起伏,水流潺潺,鸟儿翩翩起舞……走进浙江博物馆之江新馆,《富春山居图》的两段《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合璧再现,高5米、长40米的数字长卷把600多年前皴擦点染的笔墨生动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光影沉浸式数字展正成为一种流行的展陈方式。鸟儿能飞,人物能动,花朵绽开……古画里的静态图像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全息影像、裸眼3D等投放手段,使观众在展厅里仿佛穿越到古代世界,美妙的艺术世界触手可及。

  “博物馆借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展示,在当下已经成为普遍情况。我们在整个展馆100多个位点运用了多种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包括OLED交互透明屏、裸眼3D、电子沙盘、AR增强现实、数字沉浸等。”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介绍。

  为了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艺术团队们往往颇费心思。

  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巨幅数字版《清明上河图》动态长卷,要让画家张择端笔下的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各色人物,以及驼队、牛、马、驴车、行船、树木各种景观全部“活动”起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据设计团队介绍,动态长卷由二十余位画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他们需要临摹张择端的笔触,一帧一帧画出来,有些人物动作复杂的要画几十帧,如此才能达到逼真的动态效果。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给传统绘画的数字创作提供了新的助力。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利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清代画家董邦达的《西湖十景图卷》进行了再创作:十幅经典的西湖景色,用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南宋李唐的劲峭用笔、明代文徵明的清雅灵秀等不同风格分别呈现。由此,古画有了新意境,数字图卷也使得展示和传播都更加便捷。

  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传统魅力

  “数字沉浸为欣赏艺术带来一种动态轻松的方式,参观者会更自然地融入其中并带动自己的身体、感官来形成交互反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靳军用“体验式艺术”来定义这种新型艺术形式。

  《写生珍禽图》是一幅五代西蜀画家黄筌创作的名画,在靳军创作的《描摹或共生:今日珍禽图》数字艺术作品中,他将画作放大投影,鸟类翎毛纤毫毕现,同时设置了互动环节,观众可以通过画板绘出一幅自己的禽鸟图,然后让它飞到大屏幕上,与古画里的群鸟共舞。

  日前,描绘宋代南京城市风貌的写实风俗画长卷《金陵图》数字艺术展来到了巴黎,给法国观众带来一场“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有趣体验。佩戴上智能手环,画中会实时生成一个匹配的角色,随着观众在展厅中走动,游戏人物也会在古画中移动,还可以与画中人进行谈话、互动。这种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数字艺术打破了欣赏门槛,老少咸宜,国内外观众都能看得懂。”数字艺术策展人王泊乔说。

  王泊乔介绍,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前能够实现交互体验的形式非常丰富。比如,在他带领团队设计的苏州湾数字艺术馆中,观众伸出手,就可以照亮墙壁上的史前岩画;通过肢体感应,能够在屏幕上生成不同的水墨效果……一个又一个的创意互动项目,拉近了传统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注重美学精神的阐释延伸

  数字化创作不是单纯的翻版、放大、静变动。靳军表示,在进行经典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时,艺术家需体会经典作品的精神意境,了解作品原始的空间逻辑、艺术情境、美学思想,展现东方美学的特殊意境与气质。

  《孤鸣与回响:听琴闻心》作品中,靳军借用宋徽宗赵佶《听琴图》的意境,表现出艺术家渴望与观众沟通和共鸣的理念。在沉浸式的空间里,光色变幻,抚琴者独坐松下,古琴之音于林中萦绕。当观众坐到交互装置上,就会成为画中的听琴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王泊乔认为,当前一些美术馆、博物馆在数字艺术的运用上,容易陷入技术崇拜,“炫耀声光电,追求高清屏,钱花得很多,最重要的内容质量却被忽视”。他表示,在古代绘画的数字艺术创作中,尤其不能丢掉传统美学精神,不能削弱中国画本来的意境。比如有些作品片面追求“二维变三维”,然而生成的立体效果图质量粗糙,缺乏美感,这是十分需要注意的。

  人才的培养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重点。靳军表示,在教学体系上,不仅有造型艺术的训练,还有数字媒体、动态影像制作等课程,要了解机械、编程、算法等知识,“一方面要提高审美,另一方面要懂得与外部的合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传统艺术的创新转化之中。《纸鸢漫游》的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毕业生陈海蓝说:“在传统文化的‘科技+艺术’创作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本报记者 于园媛)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画内纸鸢画外牵 人在画中游千年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