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守护蔚蓝 向海而兴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6月16日 21:32:59
央视网 | 2024年06月16日 21:32:59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刚刚过去的世界海洋日,让大家再次聚焦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我国海岸线漫长曲折,海底地貌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在维护全球海洋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9.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9%,海洋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期。下一步,如何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经济如何进一步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又该如何提升呢?

  6月7日,世界海洋日前夕,中华白海豚科研团队的专家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了科研观测。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它们的生存情况不仅代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也是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

  中华白海豚研究人员潘岳:“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学科叫保护生物学,保护在前,在研究、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生态学的基础之上,非常迫切地要把极具代表性的动物保护下来,因为它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受到人类的忽视。”

  中华白海豚喜欢生活在15米水深以内的浅海。广西钦州三娘湾自东向西有多条河流在此入海,源源不断的淡水带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冲到海里,形成了咸淡水混合的区域,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这里也是中华白海豚的最佳栖息地,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此前,由于中华白海豚与人类的活动区域重叠,它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中华白海豚研究人员赵一:“(过去)一个是过度的人工捕捞,是大的拖网渔船过度捕捞;一个是过度的滩涂养殖破坏当地生态;再一个是栖息地的压缩、被占用等。”

  过去,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周边村子,村民都以打渔为生。对于当地村民来说,中华白海豚也曾被视为争抢鱼类的对手。

  中华白海豚研究志愿者苏宏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打渔,那时候我们的生活不好。一张网几百块,我们一两年都赚不到几百块,白海豚过来抢鱼吃,把网搞烂了。我们就对它不好,一过来竹竿就打它,竹竿打不到它了,还有石头,每个船都有石头打它,砸它们让它不过来抢我们的鱼,以前我们对海豚不懂怎么保护。”

  近年来,全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都在转变,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好,当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面临与港口规划、造船厂招商冲突时,钦州先后两次给中华白海豚“让路”。第一次是钦州港整体向西移,第二次是大风江口造船厂建设项目的取缔。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白海豚,2009年,钦州还在海上建设了一条长度约13公里的入海公路“三墩公路”,将三娘湾和钦州港海域一分为二,把人类活动区域与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区分开来。

  三墩路的保护模式是在建立保护区来保护珍稀物种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此同时,曾经将中华白海豚视为竞争对手的渔民,观念上也在发生变化。

  苏宏伟:“现在,不单单三娘湾,沿岸的、打渔的都明白怎么样保护海豚,比如现在海豚过来我们拉网了,它要过来抢鱼,我们就主动放一点给它吃,不管它,不打它了。”

  近年来,钦州市委市政府、科研机构和民间三方合力,加强对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钦州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从100多头,已经稳步增长至300头左右。

  近些年,像保护中华白海豚这样的故事,是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国各地海洋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同步推进,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这些年,咱们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包括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也正在逐渐成为滨海的常态化景象。现在,近岸海域水质的优良率差不多能达到85%左右,我们现在划定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能够达到15万平方千米的水平。另外,红树林的面积增长也非常快,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

  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要得到高水平保护,同时海洋经济也要不断发展,高水平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也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在福建连江的一处远海养殖平台,有一种新型的机械化养殖设备,它的占地面积有三个篮球场大,还可以抵御十五级台风。养殖平台的主体可以进行升降、旋转操作,通过日晒、风干去除附着在上面的海洋生物,来保障养殖鱼类的成长环境。

  海洋经济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海洋养殖。近年来,我国近海养殖从原来的泡沫鱼排,升级到塑胶鱼排,再到先进的机械化养殖平台,海洋渔业的现代化技术装备已经今非昔比。对于水产品的加工而言,也正在通过科技赋能完成升级。

  当地企业利用海洋生物酶解技术,从鲍鱼内脏中提取天然鲍鱼肽,“解锁”了鲍鱼边角料的宝藏一面,将鲍鱼的价值开发到了极致。鲍鱼的加工利用率从不足40%提升到80%以上。过去,一吨鲍鱼的价值只有10万元左右,现在通过对鲍鱼蛋白肽的提取,一吨鲍鱼的产值能达到近30万元。

  目前,在福建连江,海洋生物活性肽自动化产业化的生产线,在鲍鱼、海参、牡蛎中提取的胶原蛋白肽、多糖、牛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应用于营养食品、功能性饮料、医用营养剂、保健品等行业,不仅延伸了海洋渔业的产业链,也大大提升了海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俞海:“这是海洋绿色新质生产力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对于传统海洋产业要促进它的绿色化、数字化和高端化,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对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模式的业态创新。”

  在连江,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并未止步于海产品的精深加工。当地也在积极打造滨海经济带,通过推出海洋文化IP,用文旅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一座座偏僻的小渔村在通过生态岸线修复等工程的改变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个美丽的旅游打卡地,越来越多的渔民也享受到了渔旅融合发展的红利。

  发展海洋经济,就是在保护海洋守护蔚蓝的同时,向海兴业,向海图强。目前,除了像连江这样以海岸带、海域等为重点的全方位综合开发,在全国沿海很多地区,海洋运输、临港产业也不断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大力布局,传统的近海养殖业依托装备化、智能化不断向深远海延伸。

  福建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经济处处长李芳:“此前海洋渔业一直是我们的强项,近年来,在这个基础之上着力培育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深海产业、蓝碳产业、智慧海洋等未来产业,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只有5万亿元左右,到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接近10万亿元。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海洋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期。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4万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

  俞海:“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海洋强国的重要一环,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是要依靠提升海洋的绿色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推动海洋产业创新,以先进的海洋科技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通过综合措施来提升海洋的绿色新质生产力,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在这片蓝色星球上,我们既是守护者,也是开发者。无论是保护珍稀物种,还是对海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无论是生态岸线修复,还是建设海洋文化等等,我们的目标不是在发展和保护之间选择,而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和谐共生。“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目前,我们在实现海洋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一步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在向海图强征程上扬帆远航。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焦点访谈:守护蔚蓝 向海而兴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