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冬小麦收获进度过九成 科技加持助力绘就好“丰”景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6月16日 12:10:47
央视网 | 2024年06月16日 12:10:4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达3.1亿亩,收获进度过九成。

浙江杭州:机械插秧效率高 “一站式”服务助三夏

眼下正是浙江晚稻种植时节,杭州萧山的种植户们正在进行插秧作业,当地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还提供了“一站式”农事服务。我们请记者带来在现场的观察。 

记者来到插秧现场之后,最大感受就是人更少了,插苗的质量也更高了。当地使用的插秧机可以让插秧作业既省时又高效。 

种植户把已经长出苗头、炼苗过后的秧苗从苗盘中取出,放进插秧机中的苗床。来看一个细节,这个储存箱体内添加了封闭除草剂,这样可以减轻苗后再除草的压力,这也是提升种苗效率的一种方式。正式开始插秧作业的时候,伴随着齿轮的运转、秧苗的插入,封闭除草剂也会透过边缘的细管精准注入田地中。

看这边,这就是已经装好秧苗、注好肥料的插秧机,正在启动引擎开启插秧工作。伴随着齿轮的有序运转,秧苗被轻松插进田地,而插秧的深度、间距都可以精准把控。

当地种植户告诉记者,一天只需3台这样的插秧机就可以完成150亩水稻的插秧作业,而过去靠人工,需要200人插一天。 除了插秧作业高效省力外,后续的施肥工作也有新“帮手”。“飞手”操控着飞防无人机,正对眼前的这一片稻田进行施肥作业。使用一架无人机施肥,几个小时就能完成100亩的施肥量,而如果靠人工,需要7个人耗费一天的时间。

除了眼前的插秧作业有科技加持,这些绿油油的秧苗孕育过程也科技化满满。水稻的种子究竟是如何变成秧苗的?通过画面能够看到,这里的农事服务中心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摆盘、填土、浇水、投种、覆土、叠盘等工序都由机械一次性完成,秧盘的搬运也由之前的人工操作变成了机械臂抓取,最后放入恒温暗室育苗。相比传统的人工模式会节省一半以上的劳动力,比如说这套程序原来需要8个人,而现在只需要3个人就可以完成了。

那么,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对农户来说意味着什么?农户通过PC端、手机端输入信息,向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一键下单”。下单后,服务中心会对田地进行全周期种植管理。简单理解,就是“你有一块地,我还你一片田”,甚至收成后,还可以帮着卖大米。

在浙江,像这样的农事服务中心还有280多个,每一个都至少辐射周边5公里半径的区域。

山东:“博士麦客”忙三夏 记录分析小麦种质资源

现在,夏收已进入高峰期,在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的试验田里,一群由博士组成的麦收农人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就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的小麦育种团队。那么一群博士种麦子,他们种的麦子特殊在哪儿?他们在“三夏”又忙些什么呢?一起去博士们的试验田里看一看。 

在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的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的试验田里,小麦收割正在进行。和普通的农田不同,这里300多亩的试验田被分成了2000多个小地块,分别种植着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了准确测试每个地块小麦的性状,每个小地块需要进行单独收割。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育种团队共有科研人员40名,其中38人都是博士,今年他们承担着国家种质资源库1500份小麦种质资源的记录和分析工作。

同是种麦子,博士们要做的是把这些种质资源播种、收获后进行鉴定,挖掘它的优异基因,再通过杂交或者其他方式来进行遗传改良,作为小麦育种的基础材料。

“博士麦客”忙三夏:用心筛选求精品 小麦育种显匠心

种粮人都知道,“三夏”时节天气变化快,为了确保颗粒归仓,讲究的是抢收抢种。而博士们在麦田里光有“抢”还不够,他们还要对每粒种子进行精准分析。 

在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的大院里,博士们正对刚刚从试验田收获的小麦进行筛选分析。称重、归类、性状分析,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他们的“三夏”除了夏收夏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分析。对于很多处于育种关键阶段的小麦品种还需要人工取穗,一株一株地进行脱粒。

筛选一颗好的种子犹如大海捞针,要想培育成一个好的品种,往往需要十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需要对小麦进行不断选择,需要团队成员对每一个关键的性状进行反复考察分析。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宋健民称:“经过我们的努力育成了三十多个品种,现在山东省差不多有46%的小麦种植面积是我们的品种,其中有三个品种入选了国家小麦主导品种,继续努力,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编辑:刘珊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全国冬小麦收获进度过九成 科技加持助力绘就好“丰”景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