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伴随着今夏小麦丰收,田间地头的秸秆也多了起来。作为粮经作物种植生产大国,我国也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秸秆如何“七十二变”?秸秆再回农田,循环农业有何新亮点?如何挖掘秸秆的更多“隐藏技能”?首先,我们去看秸秆的“七十二变”。
安徽固镇:牛儿吃上了“新口粮”
眼下,安徽蚌埠市固镇县的110多万亩小麦正在收割,在人们喜获新粮的同时,固镇县的养殖场里的牛羊也享用上了“新口粮”,没错,它们的配方饲料里有百分之八十是小麦收割后留下的秸秆。
位于蚌埠市固镇县的这家肉牛繁育基地里,1200多头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安格斯能繁母牛正在吃“早餐”,基地每天早上8时投喂第一餐。
国海创联新马桥牧场场长崔焕军介绍:“根据能繁阶段的能量需求,我们制定了一个饲养配方,秸秆占80%,苹果渣占15%,精料的比例占5%。”
为了让牛能够接受秸秆,养殖场通过除尘、切割等特殊处理,让秸秆摸起来又柔又松,有点像鲜嫩的青草,再加上苹果、玉米这样的精料,一份营养均衡的配方饲料就做好了。一公斤的饲料洒上半公斤的水,搅拌均匀后就是牛的营养餐。
崔焕军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和固镇当地的八家秸秆供应商达成了合作协议,只要需要秸秆,一个电话就送货上门,相对于其他地区,每头牛饲养成本要降低到30%左右。
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计划到2030年,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在40%左右,肉牛养殖规模力争在500万头以上,肉牛全产业链产值在1000亿元以上。
秸秆“营养餐”为土地“增肥力”
小麦秸秆在畜牧业“大显身手”,那它还有没有“潜力”可开发呢?江苏太仓东林村还探索出了一条“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循环农业产业链。秸秆再回农田,循环农业有何新亮点?我们接着往下看秸秆的新变化。
据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介绍,他们发现麦秸秆、稻秸秆可以收集起来变废为宝,比如发酵中用粮食做的副产——豆腐渣、啤酒渣混进去,土壤有机质含量自然就上去了。
江苏太仓东林村三夏服务专班的王晓平向记者介绍了东林村的全电气化发酵罐,解决了以前通过自然堆肥、露天发酵的形式,不仅发酵时间长而且异味大的难题。全电气化发酵罐还提升了发酵的效率。
现代科技加持,发酵工艺迈上了新台阶,也让循环农业的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了解到,太仓市已建成秸秆收储服务组织13个,建设6个农业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加工中心,形成了饲料化、肥料化、基质化的综合利用格局,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
参照东林村的做法,今年隔壁万丰村、雅鹿村等多个村庄也加入进来,成为循环农业发展的小伙伴。从一根秸秆到一粒粮食,大伙儿都在精打细算,提质增效。
“秸”尽所能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当前全国玉米、水稻、小麦、油菜、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超过80%。但秸秆综合利用整个产业链当前的总体效益不高,收储成本过高,都影响了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与可持续性。
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秸秆大部分被加工为饲草,还有一部分会用于发酵成肥料等,如何挖掘更多秸秆的“隐藏技能”?专家认为,破题之路是提升秸秆产品附加值。
“高值化”利用秸秆 提升秸秆产品附加值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海林称:“目前秸秆离田综合化利用的途径主要有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的五化利用方式,提高秸秆的资源利用,变废为宝,提高它的附加值。”
在科技加持下,一根根秸秆正从田间走向车间,“变形”为新物料。在江苏南京六合、安徽阜阳,一捆捆“秸秆卷”被吞进了发电厂的“大肚子”中,摇身变成企业不可或缺的“绿色食粮”;在河南淮滨,小麦秸秆粉碎后,被压制成一种新型环保燃料生物质颗粒。小小的秸秆既可固化成型,也可燃烧发电,还可沼气化利用。目前,河南省19家生物质发电厂,每年燃烧100多万吨秸秆。72家大型沼气工程、29家成型燃料加工厂,每年又可转化230多万吨秸秆;湖南、江西、湖北等地,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把秸秆和畜禽粪便通过高温发酵、灭菌、黏合,开发生产出育秧基质片,成本低、好降解,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利用、农民育秧取土和工厂化规模育秧三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