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挖宝藏、做文创、上舞台……大学生活如此“京”彩

来源:中国电视报 | 2024年06月08日 16:06:36
中国电视报 | 2024年06月08日 16:06:3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结束一天专业课回到寝室,打开《中国考古大会》,为第二天的项目答辩找找感觉;

  走去食堂的路上,回想导师在课堂上播放的《国家宝藏》,寻找文物周边设计的创意;

  在舞台中央闭上双眼,感受《航拍中国·北京篇》中恢宏的古都气韵,将浓厚的京味文化融入自己的表演……

  这几位“宝藏大学生”的经历,好像有点特别。他们正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和专业知识积极投身文化传承和保护,参加北京市2024“‘京’彩行动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

  他们遇到了哪些精彩?一起去看看!

  村里老奶奶跟我学着找文物

  北京房山是周口店遗址所在地,在这里曾经发掘出令全球瞩目的北京人头盖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研二学生李静的考古学调查,就在此开展。

△项目小组的同学们记录钻探土样

项目小组的同学们记录钻探土样

  学习考古专业已有几年时间,李静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周口店遗址参与调查工作的第一天。

  那是在周口店遗址对面的台地上,小团队一致认为,靠山、面水、朝阳的天然优势给了古人在此栖息的充足理由。李静捡到的第一件文物标本是一块褐色陶片,比大拇指稍宽,但表面压印的绳纹格外醒目,连同在手里抚摸到的粗糙感,让她坚信它一定年代久远。

李静采集的绳纹陶片

李静采集的绳纹陶片

  “有收获!继续找!”第一片陶片带来的惊喜,让团队在不断地踏查中度过了最热的几个小时,然而却是所获甚微。“后来经过勘探、询问,我们才知道那块台地是废弃工厂改造的农耕地。发现陶片标本的黄土取自别处,具体地点不得而知。”

  有失望,但失望有时也是位好老师——李静明白了考古工作就等于惊喜与失望的交织。而此行也不是毫无收获,甚至一位住在附近村里的奶奶都来主动学习如何辨识文物标本。她说:“我学会了,再有发现,我就报告村委会!”

李静仔细清理地层剖面

李静仔细清理地层剖面

  即使只是不起眼的碎陶片、坑洼的石头,也有可能成为中华文明的赓续密码。李静说,抬头望见龙骨山上周口店遗址的瞬间,她仿佛看到了时间的穿梭,领悟到了考古是为鉴往知来。作为新一代考古学生,她正循着前辈的脚步,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中国大地上。

  没人告诉我上学还得Cosplay铜坐龙

  近些年,博物馆逐渐成为文旅热门打卡地,精致有趣的文物周边文创也备受青睐,让人不禁琢磨,这些“脑洞大开”的文创,都是哪位“能人”开发的?

北京印刷学院铜坐龙文创团队把榫卯结构用在了铜坐龙拼插玩具上

北京印刷学院铜坐龙文创团队把榫卯结构用在了铜坐龙拼插玩具上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一学生郑明慧就是“能人”之一。出于兴趣,她加入了北京印刷学院铜坐龙文创团队,围绕首都博物馆珍藏的、出土于北京金中都遗址的金代铜坐龙进行文创设计开发。让文创具有实用价值,好看、好玩还好用,这一直是团队追求的目标。

文创铜坐龙保留了文物的原始特征

文创铜坐龙保留了文物的原始特征

  明信片、冰箱贴都是“常规操作”,北京印刷学院的铜坐龙文创小组突破性地把榫卯结构用在了文创铜坐龙身上,分别开发出了由3块、6块、31块文化元素构成的铜坐龙装配潮玩和亲子启智产品。每块积木的拼接处,都有历史文化的“知识点”:建都870年、金人游牧、幽州、蓟城……博物馆中庄严肃穆的龙,就这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讲述”它亲历的历史。

郑明慧专心绘制铜坐龙表情包

郑明慧专心绘制铜坐龙表情包

  玩具大获成功,但还是需要购买才能了解文物相关知识。怎样才能成本更低、更容易传播?团队又想到了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的一种产品——表情包。

  开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郑明慧几乎数不清自己设计了多少个方案。“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保留文物的特征,还要让人有保存转发的冲动……”这既要又要还要的“一键三连”让团队小伙伴头痛不已。表情包动作的设定是一大难点,是坐着还是站着?垂着爪还是举起来?最终,郑明慧和小伙伴“披挂上阵”,把自己变成一条龙,真人Cosplay,一个个表情包的动作才在阵阵笑场声中确定了下来。

文创团队讨论铜坐龙设计形象

文创团队讨论铜坐龙设计形象

  亲手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活泼是种什么体验?郑明慧知道,这种体验很酷!

  大一一入学就过了把“戏瘾”

  顺着北京中轴线来个Citywalk,感受整个城市方正的格局,再去钟鼓楼、前门打个卡,这是很多游客都会选择的方式。而现在,游客们有了一个沉浸式感受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新选择——走进剧院,观看由北京舞蹈学院创排的舞剧《巍巍正阳》。

以“《巍巍正阳》——百年沧桑凝聚的精神力量”为题的大思政课上,总导演帅晓军讲述创排故事。

以“《巍巍正阳》——百年沧桑凝聚的精神力量”为题的大思政课上,总导演帅晓军讲述创排故事。

  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大一学生张志远就在这出舞剧的创作表演中开启了自己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活。他不仅在剧中不同时期分饰多角,还参与舞剧的二度创作,为观众呈现北京正阳门下百年间的沧桑巨变。

北京舞蹈学院原创舞剧《巍巍正阳》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原创舞剧《巍巍正阳》剧照

  作为从未在舞台经受历练的“毛头小子”,张志远在用角色诠释时代变迁的同时,也经历着自身的蜕变。“要适应从学生到舞蹈演员的身份变化,要时刻关注服装道具等细枝末节,要恶补北京的胡同文化知识,我甚至还研究学习了北京市的非遗舞蹈,让自己在舞台上表演时看着不像书生扭秧歌。”

张志远(右)和青年舞团教师彭义博(左)在《巍巍正阳》舞剧排练过程中

张志远(右)和青年舞团教师彭义博(左)在《巍巍正阳》舞剧排练过程中

  5月中旬,本轮演出结束谢幕时,张志远和身边的每位同学都是泪流满面。“能用舞剧这种特殊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太有意义,太难忘了!”未来,张志远或许会走上讲台,他会把这次经历分享给更多学生,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文物,镌刻着文化的深沉记忆,蕴藏着民族的灵魂密码,是国家的“金色名片”。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这听起来很宏大,但也可以很简单。

  或许可以挑选一部精品文化节目,用心品读沉淀于岁月长河的一段段历史,找寻文明在时光中穿梭的印记。

编辑:戴萌萌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看电视、挖宝藏、做文创、上舞台……大学生活如此“京”彩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