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迷恋“抽卡”或形成赌博心理 教师来支招

来源:海报新闻 | 2024年06月06日 13:54:39
海报新闻 | 2024年06月06日 13:54:39
原标题:小学生迷恋“抽卡”或形成赌博心理 教师:可与孩子谈谈赌博的底层逻辑
正在加载

  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北京报道

  近日,有市民向海报新闻反映,发现有小学周边的文具店售卖动漫卡牌盲袋,不少小学生放学后会去买卡抽卡。6月5日,海报新闻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和东城区距离小学较近的两家文具店,发现店内均有卡牌在售。从文具店老板处了解到,动漫卡牌深受小学生欢迎,不少小学生前来购买。

  5日上午,记者刚走到朝阳区某文具店的门外,就看到正对门口的货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卡片盲袋。小马宝莉、奥特曼、蛋仔派对、第五人格等热门IP的卡片应有尽有。

  文具店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抽卡”尤其受到小学生的欢迎,附近的小学生经常会过来买卡抽卡。单包卡片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目前卖的最好的就是小马宝莉的卡片。

  老板指着几个卡片套盒说:“这个是小马宝莉新出的一套卡,60元一盒,里面有30包。昨天刚刚进了一箱货,卖得很快,今天就剩这几盒了。”

  老板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小学生之间也会自行买卖卡牌。“部分卡可以卖,网上也能卖,我听好多孩子都说过。”

  随后,记者又去到了东城区的一家文具店,同样也是看到了满满一个货架的卡牌,目测卡牌种类较上一家文具店更加丰富,还有几个已经售空的盒子放在货架上。老板表示,很多小学生放学后会来店里买卡。“我也不太懂,但是听那些小孩说能抽出来什么彩虹卡,彩虹卡是最好的。”

  据了解,“抽卡”和开盲盒类似,享受的是拆开包装过程中的未知感,以及获得心仪卡牌的惊喜感。但小学生迷恋上“抽卡”,也成为让不少家长头疼的事。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有部分家长发帖称自家孩子“沉迷抽卡”。

  “压岁钱、零花钱全拿去买卡了”“我家孩子花了大几千一盒一盒的买,就为了抽中一张稀有卡”“放学也不回家,跟着同学一头扎到文具店了去买卡”。

  记者采访到一位经营超市多年的宋先生,宋先生告诉记者,自家超市经常会碰到小学生自己拿钱过来买卡的情况。

  “但有次我碰到一个孩子,自己拿了一打零钱过来买卡,我看着得有一百多块钱,进门以后就说要把所有的钱都买成卡。我再三向他确认了家长是否知情,孩子告诉我家长都知道。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太合适,最后只卖给了他两包。”宋先生表示,孩子来消费的时候要多留意一些,做生意要守住底线。

  还有家长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认为孩子抽卡时带着一种赌博心理,为了能抽到心仪的卡片,花费越来越多,甚至是买卡成瘾。

  针对小学生抽卡的情况,记者采访到一位具有15年早期教育和培训经验的老师阿来(化名),阿来表示,针对“抽卡”这一问题,她和自己儿子曾有过一番探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明白了卡片的成瘾性在哪里。首先,花小钱搏大收益,最便宜的卡包大概2元钱,有概率抽到最稀有的卡片,虽然这个概率很低。其次,社交属性的加持,拥有稀缺卡片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更多孩子的崇拜,自尊心得到很大的满足,并且孩子们之间会互相交换卡牌,所以卡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交工具。”

  阿来告诉记者,如果孩子出现了抽卡成瘾的苗头,家长要及时给予纠正。首先,可以用简单生动的例子和孩子谈一谈赌博的底层逻辑。“我是用抓娃娃机的例子给孩子分析了赌博的心理状态,深入浅出,让孩子明白致瘾点在哪里,以及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阿来表示,家长要多和孩子聊一聊价值观,当孩子把物质看重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告诉孩子,要成为真正受欢迎的人,不是他拥有了昂贵稀缺的物质,而是拥有了昂贵稀缺的品质,比如善良、友爱、自信、诚信等。同时,在家庭中也要允许孩子多发声,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慢慢的也就不需要通过物质去获取别人的关注和崇拜。”

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小学生迷恋“抽卡”或形成赌博心理 教师来支招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