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品质生活、“非遗”焕发新生机 展会寻“新”见证发展澎湃活力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5月27日 10:21:59
央视网 | 2024年05月27日 10:21:59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如今,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正在加速发展,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新质生产力正在把原本天马行空的设想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在2024年北京科技周的主场活动现场,人工智能、新材料、机器人技术、科学仪器等领域的超百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被重点展示。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大模型、智能制造领域中的人形机器人,还有医药健康领域当中的手术机器人等,都是数字赋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生动体现。在展示区内,科幻、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创新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互动体验。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科幻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这其中,北京的科幻产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全国科技周、北京科技周和中国科幻大会连续四年的举办地,北京石景山正在从活动举办地变身为产业聚集地。

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的集成体,它可以同可穿戴设备结合,实现远程操控,从而帮助人类解决工业场景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一款名为钢宝的机器人现在已经用在了电力巡检当中,它可以和人工进行非常紧密的协作和配合。

研发人员介绍,如今在电网或者能源口的巡检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这其中还融合了无人驾驶技术以及大模型技术。

国网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人员赵彬介绍:“一是加装了各类的传感器,比如可见光的摄像头以及红外摄像头,可见光摄像头可以看到部件的缺陷,红外摄像头能看到部件的温度。同时有大脑,通过语音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包括手部。工业环境用三个指头、两个自由度的机械装置,就能完成相应的动作。” 

数字人的“超级大脑” 让生活更便捷

那么,数字化浪潮又将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带来哪些更加智能化的改变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关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虚拟数字人也正与越来越多传统领域对接,应用在政务、医疗等场景。比如这个健康数字人,对于患者在就诊中遇到的问题,它可以很快提供解决建议。

如今,数字技术也正在与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深度融合,许多沉睡的文物正通过数字化手段“活起来”。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让名画讲起了故事,也能更大程度挖掘文物的艺术价值。

对于一些看得见的产品,参展商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最大程度发掘它的价值,对于一些很难再到达的景点,参展商也用数字化的手段让它重见天日。

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参展商黄天玉称:“我们在数字世界重建了一个虚拟的藏经洞,目前数字藏经洞也已经在小程序上上线,可以对公众进行开放了。”

当科技和建筑相结合,可以让建筑更加智慧高效。12个小时,一个智能模块化的房子就能搭建完成,同时它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节能环保。

据记者了解,房子顶部有一个神秘的装备就是新能源电池板,通过新能源电池板收集太阳能之后,可以放在房屋这一侧的储能箱里,同时,它旁边还有一个双向的充电桩,这个充电桩可以给新能源电池汽车充电。房子的能源匮乏时,新能源汽车还可以反向给这个房子放电,实现了能源循环利用。

中建科工创新研究开发院院长李任戈介绍:“屋顶装了8000瓦的光伏,一天能收集20度电,这辆汽车充满是100度电,反过来放电的时候,这辆汽车能够供这个房子一个星期的用电量。” 

而在展会之外,不少新技术也已经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个小小的井盖能反映出怎样的城市管理能力?在山东临沂,当地不仅为小井盖安装上了“智慧大脑”,还办理了“身份证”。 一大早,临沂市城管局的工作人员就收到了井盖井箅盗损报警系统推送的工单,平台显示位于长春路与温凉河路交会东侧的163号井盖出现异常。

山东临沂市城管局市政管理中心设施管理科科员王军强称:“我们到现场以后,对这个井盖进行了现场勘查,发现这个井盖周边破损严重,车辆经碾压之后就把这个井盖带起来了,造成了位移,后台出现了报警。”

小到一个井盖,大到闸坝泵站,目前,临沂市已经为全市路桥、排水等14类10万多处市政设施安上“智慧大脑”,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让市政管理更精准。 

展会寻“新” “非遗”闪耀文博会

正在广东深圳举行的第二十届文博会上,非遗项目展示善用最新科技手段、融汇不同文化元素,在传承中创新,焕发新生机。

在江苏展区,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在年轻的传承人手中创新发展。这件双面异色苏绣,一面是灰色的狸花猫,另一面则变成黄色的橘猫,在不到0.1毫米厚度的丝绸上实现“同工异曲”;而这一件瓷绣作品,则用精细的丝线在瓷瓶上绣出花瓣,瓷器与刺绣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

文博会为非遗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展示舞台,丝绸纹样与中国探月工程吉祥物“兔星星”合体,机器人跳起潮汕英歌舞,陕西老腔皮影与虚拟技术结合,观众在丰富多元的体验中了解非遗技艺。

这是国家级非遗邢窑白瓷,它是根据河北衡水故城县出土的唐代文物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创作的,呈现的是古代中原制瓷技艺与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文博会上,同样吸引观众的还有贵州黔南州展区的“水书”。“水书”是西南先民创造使用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被喻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亚太地区名录,是文化互通、文明互鉴的记录。

据了解,本届文博会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其中非遗类产品超2万件,充分彰显新时代非遗保护和发展成果。

编辑:刘珊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数字赋能品质生活、“非遗”焕发新生机 展会寻“新”见证发展澎湃活力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