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全国、卖全球” 小萝卜“变身”致富大产业 擦亮中国特色农业品牌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5月23日 16:43:12
央视网 | 2024年05月23日 16:43:1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山东寿光是我国的“蔬菜之乡”,每年至少有900万吨蔬菜从寿光走向全国各地,特别是胡萝卜,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但在过去,有限的种植面积和一年只有4个月收获期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胡萝卜产业的发展。不过现在,这些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已经被打破。当地探索新的供应模式,跨纬度打造种植基地,打时间差,交替种收,实现了胡萝卜产出全年不间断。

李兴华是潍坊寿光化龙镇有名的胡萝卜种植户,从事胡萝卜产业已经20多年。眼下,他正在潍坊寿光老家抢收成熟的胡萝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兴华的胡萝卜种植基地不仅在寿光,还有2万多亩种植基地分布在全国河北、河南、陕西等六个省份,而李兴华在张家口一带的种植基地正在利用大型的先进设备抢种胡萝卜。

从北纬22°到北纬46°,从亚热带季风气候到温带大陆性气候,李兴华的团队与时间赛跑,像候鸟迁徙一样转战南北。截至目前,寿光分布全国各地的胡萝卜种植基地已多达100多处,南端已布局到广东、云南等省份,北端已到河北、辽宁。以山东为中间点向两端出发,跨度超过了3000公里。

胡萝卜“迁徙”背后的“寿光标准”

现在,依托跨纬度打造的种植基地,寿光40多家胡萝卜加工企业的出口量占到全国胡萝卜出口量的6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加工出口枢纽。这种“追”着纬度种胡萝卜的模式不仅让种植基地遍布各地,也让种植胡萝卜的标准走出了寿光。

徐福贵是寿光市化龙镇前张村的党支部书记。1994年,徐福贵还是村委成员时就开设了当地第一家胡萝卜加工厂,而他建厂的原因是因为当地一项胡萝卜种植技术获得突破,让胡萝卜实现了一年多茬种收。

为了满足逐渐增加的市场销量需求,寿光市化龙镇前张村村民开始走出寿光,寻找胡萝卜的种植基地。

和当地农民一起走出去的,还有“寿光标准”。如今,从胡萝卜种植到管理,各地的胡萝卜种植基地采用的都是“寿光标准”。水肥一体化灌溉以及编绳种植胡萝卜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不仅让胡萝卜种植省工省种,产量更是大幅提高。李兴华作为国家胡萝卜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参与制定者,说起胡萝卜种植水平的提升,非常自豪。

为支持“寿光模式”在全国顺利输出,潍坊寿光市常年派出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指导包括胡萝卜在内的蔬菜种植,每年培训各地农业人才1万多人。

目前,寿光市胡萝卜出口多达二十多个国家,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人民币。寿光市胡萝卜产业经过多年打造的跨区域种植模式,实现了胡萝卜“种全国、卖全球”。

如今的“寿光模式”已从对外输出产品、技术和人才变为制定输出蔬菜产品标准、产业推广机制和管理运营体系等集成化解决方案,推动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国所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都有“寿光元素”。

胡萝卜“长”成大产业 带动近十万人就业

跨纬度种植的寿光胡萝卜不仅促进了当地胡萝卜产业的发展,也为种植基地所在省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记者在潍坊寿光化龙镇看到,每当胡萝卜收获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都会聚集到这里从事胡萝卜产业相关的工作。在当地胡萝卜收获现场,吉林农民李晓光正带领十几个同村村民忙着采收胡萝卜。

不仅如此,在寿光市化龙镇的几十家胡萝卜加工企业,也有大量本地以及外来劳动力长年在这些加工企业打工就业。数据显示,寿光市分布在全国的100多处胡萝卜种植基地带动了全国近10万人从事胡萝卜产业相关工作,并在当地逐渐形成了具有优势地位的胡萝卜产业。

寿光市胡萝卜产业近年发展虽快,不过也存在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不高的情况。为支持胡萝卜加工企业发展,寿光市有关部门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同时,还专门划拨、调配土地资源,给予胡萝卜加工企业用地方面的支持。

编辑:刘洁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种全国、卖全球” 小萝卜“变身”致富大产业 擦亮中国特色农业品牌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