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非遗”持续“减龄”焕新生 传承与创新激活新质消费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5月13日 14:30:32
央视网 | 2024年05月13日 14:30:3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5月12日在福建福州闭幕。作为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顶级盛会,超百位国家级大师、超千名省级大师同台切磋技艺。随着工艺和理念的发展创新,传统技艺也在他们手中焕发出新活力。

  展会现场,这张巨大的餐桌引人注目。直径近4米的桌面上,雕刻有万里长城、颐和园、黄鹤楼等16处名胜古迹。这件作品叫做《福满江山·中国餐桌》,以大红酸枝为材质,采用多层工艺手法,耗时近3年完成。

  工艺理念创新 新产品层出不穷  

  代代传承的同时,传统技艺也在不断焕发新生。寿山石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随着工艺和理念的创新,如今,作品已经从原来只有几百克的钮雕,发展到重达几吨的圆雕。

  这件在菩提叶上创作的十八罗汉,是“藏族唐卡(化隆唐卡)”传承人更登才让带来的创新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更登才让介绍,以前传统的是在棉布上绘制的,这次在菩提叶上的创新。菩提叶非常脆,绘画的过程当中难度非常大。在创作唐卡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新的创作理念,把新创作的唐卡艺术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工作台搬到展会上 非遗走近大众

  从苏绣、石雕、钧窑陶瓷到铜艺,工匠现场展演非遗技艺,传统工艺化身国潮产品。牡丹瓷变成饰品、青铜器变成文具,“老非遗”持续“减龄”。来自浙江的铜雕大师程育全,现场教授观众体验铜雕、铜艺。他发现,这门老手艺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

  行业不断探索 传承与创新并重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工艺美术产业年收入3万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300万人,但仍然存在不足。

  对此,全国各地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措施。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专业性、综合性大学。针对传统工艺美术品存在的制作周期长、价格较高等问题,从业者也在不断尝试拓宽市场,让工艺美术贴近当代生活,培育新质消费。

  苏绣:纤纤素手 绣韵繁花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也在本届工艺美术博览会亮相。苏绣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针一线之间,都承载着江南的温婉秀美。在苏绣的故乡江苏苏州,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绣娘,用年轻人的脑洞和巧思,让苏绣“绣”出了新生机。

  新创意新工艺 苏绣新作品层出不穷

  探索苏绣的新发展,江苏苏州的一代代绣娘们一直在为此努力着。这幅2024年年初新出炉的双面三异绣作品,由两位绣工配合完成,同一张丝织底料,正面是白色的小狗,翻转过来就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金丝猴。

  今年35岁的马艳文有着16年从业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双面三异绣技艺。

  马艳文遍访苏州,发现会绣这种双面三异绣的全苏州不超过10个人。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马艳文放弃了原本在绣坊的工作,搬到村里向当地的手艺人学习。

  两代人传承创新 将苏绣融入日常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苏绣与江南的人们生活紧密交织,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图案秀丽、针法活泼、色彩清雅。如何让国风国韵融入人们的生活,和马艳文有着相同梦想的人还有很多。

  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2万多人的小镇,最多时有8000多名绣娘。“家家有绣绷,人人习针巧”,年过五荀的卢梅红至今仍每天坚守在绣架前。

  要绣好这样一幅牡丹图,需要花费卢梅红小半年的工夫。不过自幼跟着她练习刺绣的女儿郁竹君,有一些特别的想法。

  郁竹君开始研究如何将苏绣更好地融入日常服饰。她发现,苏绣“娇贵”不易打理的特点,与日常穿着需求存在天然的矛盾,而丝线色彩的精细自然,也很难在制衣工序中被精准还原。于是,她带着设计师团队,从面料、版型开始跨界,寻找更好的呈现方式。

  苏绣传承人府向红介绍,结合当代人的需要、审美、用途来创作设计,希望通过这样的传承方式,让非遗、苏绣能传播得更广、更远,让更多的人来喜欢它、使用它。

编辑:杨书杰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老非遗”持续“减龄”焕新生 传承与创新激活新质消费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