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协调、更前沿、更精细、更主动、更坚韧 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推进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12月23日 13:15:46
央视网 | 2023年12月23日 13:15:4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东方时空今天继续播出特别策划《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接下来,一起来看中国如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那么,高质量体现在哪?高质量发展和过去的发展模式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今天(12月22日),我们来聚焦第五个关键词——更坚韧。只有更坚韧才能有足够定力应对今天更加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攥紧中国种子 端稳中国饭碗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我们就有了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定力。种子是粮食的“芯片”,要端稳“中国饭碗”,就必须攥紧“中国种子”。

在海南的三亚、陵水、乐东一带,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坐落于此。这里光热资源充足,种子可以实现加代繁育,新品种的选育周期大大缩短。这片26.8万亩的土地繁育出了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每年冬春,数以千计的农业科研人员从全国各地聚集于此,育种、制种。可以说,哪里阳光好、温度高,哪里就是他们的实验田,因此,他们又被称为“追太阳的人”。余新桥便是其中的一员,前不久,他带着团队从上海来到海南陵水,继续“节水抗旱稻”的育种研究。

南繁育种人:"追逐太阳"育出好种

画面中这位正在观察稻谷的人叫余新桥,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利用南繁的土地专研水稻育种工作已经有40年了。每年冬天,余新桥都会带团队到这里进行育种栽培,他所在的育种团队以前是研究传统水稻的,后来转而研究节水抗旱稻。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余新桥:我们国家有将近70%的地是中低产田,造成产量上不去的原因是干旱。传统的栽培方式是漫灌管理的。大家都知道,脚踩下去冒泡,那些泡是什么?就是甲烷排放。种节水抗旱稻,可以减少90%以上的甲烷排放。

余新桥团队研发的是一种适合种在旱地、坡地、盐碱地的节水抗旱稻品种,因优良的特性可以实现少水少肥的绿色栽培,同时易种植好成活。研究初期虽然成果优势凸显,产量比传统的旱稻增长了2—3倍,但与水稻的产量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为此,余新桥用了9年的时间,进行了18次水田、旱田交叉选育。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余新桥:(早上)8点开始就要守在地里面,要观察一根穗子是什么时候开花。从苗苗开始一直到它整个生育期到成熟期,要日积月累地在田里面去观察。

日积月累的观察从数万份改良材料中进行选育,余新桥团队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种子资源,并成功培育出节水抗旱稻的30余个品种。

2016年,农业部将节水抗旱稻正式纳入了“水稻家族”。2020年,团队研发以“旱优73”为代表的节水抗旱品种大面积应用,田间表现抗旱性强,米质优良,易种植,旱种旱管条件下平均产量达600公斤以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好的种子出来了,下一步就是推广种植,但让农户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并非易事。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余新桥:我们当时有4个人背着蛇皮袋,大概80斤种子,到安徽凤阳小岗一个村里面去,也是第一次进农户家里去。我说,你种我们的节水旱稻,可以跟小麦一样种,农民直接把我们轰出来,说是骗子。水稻水稻,你没有水叫什么水稻?

面对困难,余新桥并没有放弃。他找到村里的一家种粮大户,决定跟他签协议,用收成说话。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余新桥:我一亩地保证550公斤的产量,低于产量我赔给你,但是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栽培方式来种我的稻。然后,农户勉强接受了,我们也不停地派人过去指导他怎么做。

这户人家一共种了5亩稻。在农技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当年的产量达到了每亩600公斤左右。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余新桥:等它(稻子)成熟的时候我们就开了现场会,老百姓也一传十,十传百。第二年就逐步地加速,几百亩、上千亩逐步地放大(种植面积)。

如今,全国节水抗旱稻年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每年增加粮食产量6.5亿公斤,节约水资源20亿吨,主要集中种植在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在安徽省连续多年杂交稻推广种植面积排名第一。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余新桥:像育种品种出去,最开心的就是到老百姓地头去,看生产的示范的一些情况。因为你看到了自己的“小孩”茁壮成长了,真正给农民带来丰收、带来喜悦,这是我们最开心的。

年复一年辛勤奔波,坚韧不拔扎根土地,正是这些“追太阳的人”的坚守,给了我们端牢饭碗的底气。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已经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我国能源供给和储备体系不断完善

除了粮食,还有一个饭碗也必须端牢,那就是能源。因为能源是工业“粮食”。近些年来,从传统能源到清洁能源,我国能源供给和储备体系不断完善。

在传统能源领域。今年8月,我国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6000亿立方米。11月,中国石化“深地一号”跃进3-3井,成功从地下9432米处获得高产油气流,刷新了亚洲最深井纪录。

在海上,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已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就在本月,“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压力最高的开发井A12井完成钻井作业,刷新国内深水开发井压力等级纪录。

在清洁能源领域,去年12月,单机容量世界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今年5月,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投产,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

一系列能源成就和技术突破,是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

用握在手里的技术 造驰向世界的轮子

保持定力和韧劲,既是我们从容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法宝”,也是我们以持续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高不高,对推进高质量发展很关键。近年来,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以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速释放出发展的大能量。

位于山西的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生产的高铁轮、轴产品,是保证列车高速安全运行关键部件。然而,十年前,我国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为了让中国高铁穿上“国产鞋”,科研人员坚持不懈开展技术攻关。这是一条怎样的研发之路呢?一起看看。

冬日的山西太原寒风凛凛,但是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却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智能生产线隆隆运转着,出口美国、印度的车轮、车轴等产品正在紧张生产,不到一分钟就能生产一片车轮。但在十年前,开始攻关国产高铁轮、轴却充满挑战,产品标准之高超乎研发人员想象。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工艺室主任 张磊:比如说,(高铁车轮)有一个检测的项点,就是静不平衡值,关系到高铁(车轮)在高速运转时候的稳定性。高铁产品要求25克·米,我们开始干的时候,是50克·米左右,难以达到高铁(车轮产品)要求。

静不平衡值越小就意味着高铁车轮在高速运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越小,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对生产工艺要求极其严格。关键机床、关键工艺的加工精度必须要达到0.01—0.02毫米,大约是一根头发直径的五分之一。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工艺室主任 张磊:当时国内没有国产的产品,都是引进国外的技术,而且国外技术封锁比较严,我们从中拿不到任何对标的参数。

高铁轮、轴的生产,欧美国家比我国早起步了15年。所以最初,我国的高铁轮、轴产品只能依赖进口。

虽然产品进口到了我国,但是当时国外公司针对我国进口的高铁轮、轴,签订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国内技术人员可以观察产品外表,却不能用专业工具测量具体参数;可以目送它在轨道上飞驰,却不能对它的材料进行拆解分析。即便是已经报废的车轮,国外公司都要进行回购,一片也不会留给我们。

中国需要自己的高铁技术,太重等国内企业开始瞄准这项“卡脖子”技术。2013年,太重集团成立了专门的轨道交通设备公司,组织技术攻关,下决心拿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铁轮、轴技术。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工艺室主任 张磊:我们当时也是底子比较薄,当时搞这个高铁项目的技术人员屈指可数,有的专业就是一名技术人员。

没有图纸参考、没有数据借鉴,研发团队带着决心,踏上技术攻关之路。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温差甚至有50℃,高铁列车要行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车轮材料硬度要高,寿命才能更长。同时,还要保证韧性,满足任何温度下的运行安全。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工艺室高级工程师 高康:同时提高这两个指标就非常困难,它是一个矛盾体,跷跷板的关系,一边高就会一边低。

要提高这两个指标涉及十多个环节。金属元素多一分少一分、温度高一度低一度,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影响性能。研发人员要从上万种工艺的排列组合中找出答案。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工艺室高级工程师 高康:我们团队成员都非常坚强,永远不放弃。基本上在特别紧张的时候,他们都吃住在实验室。经过一次一次失败,不断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合理的方案。

攻坚克难 国产高铁车轮性能全面赶超国外

2015年,研发团队历经上百次试验,终于找到最合适的材料方案,让高铁车轮可以同时具备良好的韧性和硬度。但是,如何把理论数据转化为产品实物,还需要继续攻克生产制造的难题。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工艺室高级工程师 高康:高铁产品的制造不仅仅需要材料和工艺,还需要锻造成型。像后面这一部分模具,就是锻造出高铁产品必不可少的工装工具,在最开始肯定是没有现成模具可用的。

高铁车轮的锻造模具不是现成的,科研团队前后试制了100多件模具,经过不断改进优化,终于在2016年,使用合适的模具造出了合格的高铁车轮。2017年,太重轨道公司成功拿到中铁检验认证中心(CRCC)认证,并开始批量装车试验。而那个关系车轮运行稳定性的静不平衡值指标,研发团队由曾经的50克·米已经降低到了15克·米,大大优于25克·米的要求标准。无论是韧性还是硬度,上百项性能数据全面赶超国外同行业企业最先进水平。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工艺室主任 张磊:我们的产品在各项性能指标,包括运行状态,都是优于国外产品的,这个我们是非常自信的。

目前,公司生产的轮、轴产品的一次合格率达到99%以上,太重轨道公司也成为全球唯一的轨道交通用车轮、车轴、齿轮箱及轮对的全谱系全系列全流程研发制造基地。

不久前,太重轨道公司在全球最严苛的德国铁路认证评价中,成为了国内首家拿到Q2供应商等级评价的公司,这是非德国本土企业能够拿到的最高评价。现在,公司生产的轮、轴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部订货的40%以上,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占比80%以上。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工艺室高级工程师 高康:每当我们出行乘坐高铁的时候,我就告诉我的孩子,这个高铁的车轮就是爸爸制造的,小孩就特别高兴、特别开心,我也感到特别自豪。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给了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企业科研创新、久久为攻的韧劲,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那么,您怎么看高质量发展“更坚韧”这样的新特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 郝栋: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和发展是有机统一体,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不安全会对发展造成极大冲击,甚至会使发展难以为继,没有安全的发展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同时,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没有发展的安全是短暂的、是易逝的、是不牢固的。所以从短片中看到,无论是中国人的饭碗要装在中国人的手中,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中国人的粮食,还是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都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我们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安全,通过高水平安全来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能把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别人手中,必须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发展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就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来补齐,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使供应链产业链发展更加坚韧。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连续五天,《东方时空》特别策划《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聚焦了多个地方在更协调、更前沿、更精细、更主动、更坚韧的高质量发展路上扎实推进。

你会发现,每一项扎实推进都是主动深入改革而来。长三角一体化在新起点上的加速推进,正是从顶层设计到区域实践主动深入改革,不断立新破旧的结果,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一条主动深化改革之路。

你会发现,每一项扎实推进都是科技创新赋能而来。盾构机、高铁轮轴、先进化工、工业上楼,从卡脖子到自立自强,从传统到高效,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一条科技创新赋能之路。

你还会发现,每一项扎实推进都是久久为功而来。自己不硬,就要被人拿住软肋。从高端装备制造到专精特新关键部件、从良种到能源,没有高水平安全就没有高质量发展,而每一次闯关突破都是认准方向后长期努力的结果,高质量发展是一条久久为功笃行之路。

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更协调、更前沿、更精细、更主动、更坚韧就是必经之路上的必经阶段,是推进首要任务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未来,“以硬碰硬”的改革不断干出高质量发展实效,这既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最好的坚持,也是对人民美好生活期待最好的回应。

编辑:刘洁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更协调、更前沿、更精细、更主动、更坚韧 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推进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