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姚抒廷):随着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不少地区都开始修葺古建筑,或是直接新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古镇古城也逐渐成为了不少旅游城市的景点。
然而伴随着古建筑翻修,与之相关的争议也不绝于耳 。有人认为对古建筑进行翻新或修葺是在破坏文化,它们看上去千篇一律,没有地域特色不说,最终还都以售卖小吃、银饰、玉器等形式开张,这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平衡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院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结构与保护研究所所长谢启芳认为,对古建筑的利用一定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古建筑在千百年间被不断地修缮,修缮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修缮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都会经过研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古城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地区,我们应该在保护历史文化、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利用。”
《新闻+》记者:如何平衡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谢启芳:从利用的角度来说,如果涉及商业利用的问题,应该非常慎重,翻新和改造都是对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的破坏,我们不应该改变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历史价值。我们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承。
近几年我们国家也在讨论古建筑如何在保护中利用的问题,保护和利用,一定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效利用,不能把顺序反过来。
如果是真正的古建筑文物,国家相关部门,包括文物局及各个单位,对它的修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需要进行严格审批,不允许进行改造、扩建等作业。不能改变古建筑文物的原貌,即便是修缮,也应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新闻+》记者:古建筑修缮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不能随意改建、加建?
谢启芳:古建筑在成百上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一定是需要修缮的,而这些修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修缮的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从用料到修缮的手法,都要依据建筑的年代,遵循传统的做法,不是随便用油漆刷一下就可以了。修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且整个过程都是有图片和文字记录的。比如,谁是负责人,什么时间更换了哪些构件,旧的构件被保存在哪里,等等,都是可以溯源的。
如果是有重要价值的古建筑文物,不论是文物局还是更高级别的文物管理部门,都是不会允许随意加建或改建的。因为加建改建不仅影响古建筑的文化价值,还会给建筑结构的安全带来一些隐患。
我们应该采取最优的措施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保护,实现传承恒久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传承的不仅仅是文物,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历史和文化。
《新闻+》记者:如何看待古建筑被翻修成“千篇一律”的仿古商业街?
谢启芳:各地之所以会兴起各种各样的古城古镇,我认为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一些地区的成功案例,比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但是我觉得大唐不夜城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西安本身具有很好的历史底蕴,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作为基础。大唐不夜城虽然是新建仿古建筑,但是从历史上来说,它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是一种历史复现。建筑作为载体,实现了文化表达,所以它相对来说较为成功。
按照现在的科技,我们确实可以按照原来的样子新建或改建一个仿古建筑,但是它缺少的是文化价值。建筑承载的是不同年代、不同建造时代的历史文化。如果一个地区本身缺少类似的文化基础,只是凭空建一个古城古镇,又缺少特色的话,我觉得确实很难被大家认可。
编辑:陈诗文责任编辑:王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