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三。2022年,山东全年GDP迈上8万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44125亿元,同比增长6.2%,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提高2.3个百分点。山东经济呈现出加快恢复、回升向好之势,实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如果把山东与全国对比着看,会发现两者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比如,产业结构类似,2022年,全国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占比是7.3%、39.9%、52.8%,山东是7.2%、40.05%、52.75%,几乎一模一样。再比如,传统产业占比高,山东的占比是7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一些。甚至,连山东省地图和全国地图轮廓都很像。
因此,在山东这样的省份观察如何推动和实现现代化,更像是看一个中国的缩影。同时,越细看山东,也越能体会到,在当今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实现稳与进,是多么的无比可贵。
山东怎么做到稳如泰山的?
全国各地都有山,但要论稳,非泰山莫属。
今年以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但中国,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保持了高度的战略定力,稳如泰山。
山东说,俺也一样。
因为山东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世界上大的工业门类有41个,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这41个工业大类,山东都有,山东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全都有的省份。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山东,正是这样做的。
今年春节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大会就是——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把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会议肯定了全省工业总量壮大,增速领先,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客观务实,没有回避山东工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打通堵点难点,尽快开工复产,鼓励有市场、有效益、有订单的企业开足马力、释放产能。同时,加力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能级水平。特别是标志性产业链,决不能“掉链子”。
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刻认识。山东今年新一轮技改提级行动也与此高度契合。全省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具体方向上,重点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在潍坊诸城一家制造业企业,记者了解到,企业每天生产的胎圈钢丝可以绕地球4圈。今年年初,法国轮胎巨头米其林提出想和其扩大合作,但前提是产品原材料中使用可回收铁的比例要达到45%。
“这么苛刻的要求在业内属于空白,没有技术层面的数据支持,让人感觉无从下手”。
要打入高端市场,就必须迈上更高的门槛。厂里组建起技改攻关小组,技术部部长窦衍君吃住都在办公室,玻璃墙成了演算技术路径的草稿纸。一个多月的艰苦攻关,原材料可回收铁比例达到了60%,为企业一下子赢得了12000吨钢丝的大订单。记者到企业采访时,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韩帅刚从欧洲出差回来,一见面,就与记者讲述了这次在德国办理分公司手续期间的一次打车经历。
“德国出租车司机特别骄傲,说,你看我们德国,创造了这么多著名的车企,那我就跟他说,你们德国最好的车上面配的轮胎,里面用的是我们的材料。德国的司机非常惊讶,给我们竖起大拇指。我感觉非常非常骄傲。”
技术升级改造,留住了老客户,又拓展出新市场。今年初,山东提出实施1万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目前已经完成9296个。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2%,高出全国7.7个百分点。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3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超过80%。其中,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前十位的行业全部为正增长。
其实,山东稳住的不只是工业,在希望的田野上,今年山东收获夏粮534.82亿斤,占全国夏粮近两成。夏粮主力品种是小麦,全国年推广面积第一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55,都源自山东。国际风云变幻之时,中国粮食、物价总体平稳,山东功不可没。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寿光年蔬菜交易量900万吨,正因为供应充足,上半年全国菜价甚至同比下降了2.7%。从这一点来说,全国人民都要感谢山东各位“老师儿”。
稳已不易,凭何能进?
山东尊师重教,因为孔子在山东。
山东生生不息,因为黄河流过山东。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湿地,绿草连天、百鸟翔集。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到山东考察。在黄河入海口考察时他强调,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在胜利油田考察,总书记语重心长,“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绿色是它的底色。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山东聚焦协同发展,全方位对接黄河流域城市群,携手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共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合作带。今年是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开局之年,山东瞄准高端化、绿色化等方向,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个个绿色低碳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开启了绿色经济的全新赛道。
中国是纺织业大国,生产每吨棉织物需用水约150吨,其中染色环节用水98吨,占比高达65%,不仅耗水量大,环境排放压力也大。地处黄河中下游,山东开始瞄准行业痛点和生态环境,通过科技创新,寻求破解之道。
青岛即墨的一家老牌纺织企业联合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省级创新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山东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持续攻关,最终采用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实现无水染色并通过国家鉴定。上半年,首条年产1000吨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正式运营,大大减少了排放压力。
目前,山东列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的项目有567个,其中绿色工厂223家,数量居全国第二。
今年,山东将加快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着力构建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说,“紧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这个总抓手,拿出更多新思路、新举措,对钢铁、石化、电解铝等传统优势产业“一业一策”改造提升,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山东是红色精神的高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山东这个经济大省,能够实现稳中有进,究其根底,正因其有着足够深厚的思想底蕴和文化自信。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今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叠加,凝聚起山东全省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即将在齐鲁大地上铺展开更加美好的画卷。
(总台央视记者 吴勇军 钟陟悦 宋建春 山东台 于凡 庞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