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渐冻人日|身体逐渐冻住、意识始终清醒,治愈之路还有多远?

来源:澎湃新闻 | 2023年06月21日 11:48:26
澎湃新闻 | 2023年06月21日 11:48:26
原标题:世界渐冻人日|身体逐渐冻住、意识始终清醒,治愈之路还有多远?
正在加载

  一项“冰桶挑战”活动,让渐冻症群体逐渐被全世界熟知。

  渐冻症,全称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简称ALS),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者会面临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以至瘫痪,似乎身体被逐渐冻住一般,但在整个病程中,他们会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和良好的皮肤感觉能力。

  尽管渐冻症是个罕见病,但“渐冻人”群体似乎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宇宙之王”霍金、抗疫英雄张定宇、京东前副总裁蔡磊……这些ALS患者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对这一疾病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2023年6月21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渐冻人日”。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渐冻症群体是否越来越多?渐冻症的生存期是否有所延长?又有了哪些新的治疗方式?如何才能促进渐冻症创新药物的研发?带着这些疑问,澎湃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嬿出诊。受访者 供图

  澎湃新闻:当前在临床上,渐冻症群体是否越来越多?发病年龄在几岁左右?国内外有差异吗?

  陈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内没有对渐冻症群体做过一个流行病学的调查,但从临床来看,近年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大家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加深了,过去遇到这样的疾病,很多人不了解,在很多医院也无法得到确诊,但随着国内对于这一群体的患者的宣传和科普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这种疾病的可能性,也导致了这类患者被发现的多了。

  当前,年轻的渐冻症群体较原先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疾病的低龄化、年轻化趋势。此前就有研究显示,中国渐冻症群体的发病比欧美国家要早,欧美普遍发病时间在65岁左右,而中国则是在50岁左右,目前,国内40岁以上的患者也比10多年前看到的多了。

  澎湃新闻:很多人会将渐冻症(简称ALS)与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这两种疾病混淆,认为这两种都是神经肌肉病,且都是以肌萎缩、肌无力为主要表现,在临床上,这两种疾病有区别吗?如何区分呢?

  陈嬿:从发病年龄上来看,SMA患者往往在1-2岁时发病,但ALS不会那么早发病,大部分ALS患者是在成年期发病,仅仅有极少数ALS患者在20岁以下,甚至4-5岁左右发病。

  从症状上来看,SMA多以近端肢体和躯干,以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表现,ALS通常为肢体远端、不对称性起病,或者以言语及吞咽困难起病。青少年及成人SMA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比较小,吞咽功能的影响也不明显,但ALS患者往往在疾病后期都会遇到呼吸和吞咽困难的情况。

  从病因和诊断上来看,SMA绝大部分是5号染色体上的SMN1基因突变所引起,是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明确,但AL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仅仅有5%-10%存在基因突变,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出来,大部分散发的ALS患者不存在基因突变的情况。两种疾病的肌电图检测结果也不一样。

  澎湃新闻:一旦被确诊为渐冻症,生存期大约多久?随着医学进步,渐冻症患者生存期是否有所延长?

  陈嬿:过去有研究表明,渐冻症患者整个病程3-5年,平均为3.5年,超过10年的只有10%左右。但目前,病程超过4年的渐冻症患者在不断增长,甚至还有不少是10年以上,目前我接诊到的生存最长的散发性渐冻症患者已经超过38年,且还能下轮椅扶行,也没有发展到呼吸、吞咽困难的程度。

  但也有一部分患者随着疾病进展,需要坐轮椅,甚至是气管切开,无创呼吸机确实让一部分渐冻症患者延长了生存期,但总体来看,国内外生存期超过5年的渐冻症患者仍然不多。国外也有文献报道,渐冻症患者的生存期也仅仅在2-3年。

  澎湃新闻:目前国内外有哪些方式可用于渐冻症治疗?能否治愈这一疾病?

  陈嬿:截至目前,“渐冻症”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罕见疾病。目前国内外已上市的药物中,仅仅能延缓疾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但渐冻症被发现以来,治疗药物在不断拓展,一款是口服的利鲁唑,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这是一种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拮抗剂,是渐冻症患者基本用药,目前国产和进口都有,且都纳入了上海医保。

  另一款是静脉注射的依达拉奉,这是一种抗氧化小分子药物,于2017年经过国家药监局获批在中国国内上市,这款药由日本药企研发,并经过美国药监部门(FDA)审批上市,国内也随之获批上市。但其实,原先这款药在国内也有,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依达拉奉在2017年经过国家药监局获批在中国国内上市用于渐冻症治疗,等于是“老药新用”,扩大了新的适应证。

  而今年,国产的依达拉奉舌下片也在国内上市,这也是全球首款渐冻症患者舌下给药的药物,这款药的出现也是因为更便于患者获取和治疗,原先注射的依达拉奉,需要一个月连续注射10-14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行动不便的渐冻症患者的持续性治疗。

  而在2022年,加拿大、美国先后获批一款药物用于渐冻症患者治疗,即AMX0035(苯丁酸钠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但实际上是“有条件上市”,这一款药物的Ⅲ期临床实验还没有完全结束。

  除了药物,近年来干细胞移植也颇受关注。其实这种治疗方式在国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已经好多年了,但至今还没获得确切的疗效。2011年耶路撒冷哈达萨医学中心招募渐冻症患者进行NurOwn (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NTF)治疗渐冻症的研究是其中最受瞩目的。研究人员从病人自身的骨髓中提取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并给予外界刺激,以产生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然后将这些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II期临床试验显示,87%的渐冻症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2022年发布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未达到主要终点,所以目前还未获批上市临床应用,相关的细胞移植治疗仍在继续中。

  澎湃新闻:当前,国内已经成立了中国渐冻人脑组织库,也有渐冻症患者进行了脑组织和脊髓组织的捐献,这项工作的背景和意义在哪里?

  陈嬿:中国渐冻人脑组织库主要由国家牵头成立,这项工作的背景与蔡磊的支持有一定的关系。2022年9月,蔡磊宣布要在他去世之后,将自己的大脑和脊髓组织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使用,并号召更多的渐冻症患者们共同捐献。

  因为渐冻症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但目前病因不明,也无法在患者生前或活体上进行组织样本的研究和发现,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就是患者去世后捐献获得的脑与脊髓组织的科研样本,只有通过建立一定数量的渐冻症患者脑组织和脊髓组织样本库,去研究疾病所导致的病理改变,组织中异常沉积的蛋白质构像改变,进一步帮助寻找致病机制,才能最终更好地推动药物的研发。

  有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已有千余名渐冻症患者及患者家属积极响应支持中国渐冻人脑组织库的建立,湖北卫健委副主任张定宇也是其中一员。而在上海,目前也有2名渐冻症患者已经在去世后进行了脑组织和脊髓组织的捐献。如果有更多的样本,科研人员就能开展各项研究,从而真正去推动这个疾病的治愈。

编辑:杨雯珺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世界渐冻人日|身体逐渐冻住、意识始终清醒,治愈之路还有多远?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