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科研站、火星取样返回……中国公布深空探测大动作

来源:澎湃新闻 | 2023年04月26日 12:45:09
澎湃新闻 | 2023年04月26日 12:45:09
原标题:月球科研站、火星取样返回……中国公布深空探测大动作
正在加载

  2028年前后,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重型火箭总体构型公布,未来可用于载人登月;天问四号将探测木星……中国深空探测向更远的太空进发。

  深空探测是指发射航天器对月球及其以远的天体和宇宙空间进行探测的活动,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航天大国或强国重点着力的领域。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上,中国公布了多个深空探测项目的信息,包括无人探月、载人登月和行星探测工程等,引发外界的关注和热议。

  2023“中国航天日”活动上展示的国际月球科研站沙盘。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谢瑞强

  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30年前建成

  随着嫦娥五号成功完成采样返回,中国载人登月和无人探月项目如何走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航天大会和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多个深空探测项目的相关信息被披露,成为2023年“中国航天日”的亮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介绍说,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和嫦娥七号等一起构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30年前计划建成基本型。

  吴伟仁就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作主旨报告,深度解读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方案,并向世界各国发出合作倡议。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30年前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在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方面,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起到“先导队”的作用。根据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在会上的介绍,嫦娥六号探测器计划在2024年5月发射,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实现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这也将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

  在2026年前后,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将被送上月球,该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飞跃器和中继星组成,计划对月球南极资源和环境进行详查,开展着陆、巡视和飞跃探测,预选着陆区为月球南纬85度以上的南极-艾特肯盆地。2028年前后,我国还将发射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关键技术月面实验,完成科研站指挥中枢技术验证。至此,由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和鹊桥二号构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将出现在世人眼前。

  在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方面,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起到“先导队”的作用。

  无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将初步具备月球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在后续的建设中,我国提出建设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深空探测重大专项科技委副主任、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表示,国际月球科研站有五大目标:一是月球“考古”,破解月球的起源与演化问题;二是巡天揭秘,探索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如何演化;三是日地联系,探寻类地球生存环境的本质;四是科学实验,在月球上开展月球生态实验和基础科学实验;五是月球能源、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成为类似于国际空间站那样的大型国际合作太空科研平台。据悉,国际月球科研站由中国联合多国共同建设,将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是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天地往返、月面可靠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不仅将打造成国际科研公共平台,还将推动相关技术跨代跃升。

  嫦娥八号计划在2028年前后发射。

  在开幕式上,国家航天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双方将在国际月球科研站论证、工程实施、运营和应用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具体合作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共同论证科学目标、联合设计与开发航天器、科学仪器搭载、科学与技术试验、数据分析、教育与培训等。

  在国际月球科研站国际合作方面,俄罗斯将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其“月球”系列探测器计划在后续中开展联合探测。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此前报道,“月球”-25探测器计划在今年7月至8月发射,而“月球”-26和“月球”-27探测器将分别于2026年和2027年出发前往月球。

  2021年,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签署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两个机构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伙伴开放,加强科学研究交流,推进全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

  在载人登月方面,长征九号重型火箭新构型方案在此次活动上公布。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在载人登月等载人深空探测方面,重型火箭将发挥巨大作用。据悉,我国将在2033年前后实现长征九号两发试验箭飞行验证,并将开展一子级海上定点返回试验,构建重型运载火箭能力体系,突破两级完全重复使用关键技术。

  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约150吨。

  探测小行星、木星……走向更远太空

  除了月球探测,我国多个行星探测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我国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主要任务目标是实现近地小行星2016H03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绕飞探测,深化我国对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去年5月,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向媒体表示,天问二号探测器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整个任务周期将超过10年。

  我国不仅计划在2025年实施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还将开展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刘继忠将这次任务概括为“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计划从中获得撞击所造成的地形变化和溅射物分布等效应和机理,丰富我们对小行星演化的认识。

  在天问二号发射之后,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天问三号将成为我国行星探测的一个重头戏,天问三号计划在2030年前后分两次发射,实施火星采样返回,突破火星表面取样封装、起飞上升、轨道交会、样品转移和行星保护等5项关键技术。

  “目的是通过对火星样品研究,探寻火星生命痕迹,系统刻画地质和内部结构特征,厘清大气循环与逃逸过程。”吴伟仁说。

  天问三号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火星取样返回。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火星的认识,火星科研站的构想也在大会上提出。火星科研站将成为火星探测的基础平台。该站包括火地往返运输系统、火面长期工作支持系统、火面运输与操作系统及科研设施集群,将深化火星的科学认知和资源开发。

  在开展天问三号任务同期,面向木星系及星际穿越的天问四号也计划在2030年前后发射,该探测器预计2035年前后对木星及其卫星环绕探测,2046年前后到达天王星。

  吴艳华还透露了行星探测的远期设想,我国将论证金星、水星探测任务,以及冰巨星、主带小行星、半人马族小天体等探测任务。

  “面向更远的深空,未来,我国的航天器不仅计划飞到距太阳仅0.05天文单位的地方看一看,还将向太阳边际进发。”刘继忠说,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而我们的目标将是100天文单位外的临近恒星际空间,这将为认知太阳系和系内行星特征、探索地外生命作出中国贡献。

编辑:陈诗文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月球科研站、火星取样返回……中国公布深空探测大动作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