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习记者为被歧视人群发声。”电影《不止不休》正在热映,主演张颂文在社交媒体上撰文,道出他尽力为这部影片跑路演的原因之一是被剧本打动。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展现二十一世纪初,一位名为韩东(白客饰)的报社实习记者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成长之路。其中一条故事线讲述了韩东试图借助一篇呼吁消除乙肝歧视的新闻报道,来改变约一亿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命运。聚焦记者职业,选择反歧视主题,这两点组合在一起,让影片平添些许话题感。二十年之后的今天,乙肝患者群体印象有哪些改变?歧视现象是否有所缓解?我们再回望那段记忆,又有哪些思考?
现实主义手法: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影片中,当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饰)第一次见到韩东时,在他的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这段出自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话也映照出影片的故事主线:在乙肝被公众避而不谈、讳莫如深的2003年,实习记者韩东在一次针对乙肝患者体检请“代检”的调查中,逐渐认识到这种观念和规定的不合理性。经过了与“血牛”斗智斗勇和内心的不断挣扎后,他选择走近自己“不朽的事业”——写下报道《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为被歧视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发声。
“我希望能够讲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年轻人成长的故事。”电影导演王晶在谈及影片初衷时这样讲道,“2003年,针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生存困境正是被像韩东这样的媒体记者追踪报道,形成了社会的舆论推力,一定程度上让乙肝群体的一些困境得到改善。”
创作之初,导演王晶在广州与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了多次的见面与交流。在与这些“乙肝战友”的深入对谈中,导演王晶有了极深的感触,“我觉得他们被歧视的生存状况和内心困境并不是单一群体的,我们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感受到那种压力,但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所以我希望能够让电影主人公与这些战友群体产生某种联系。”
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这种联系,导演选择在影片中以”韩东采访乙肝患者“的纪录片镜头进行穿插剪辑,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观众也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影像之间的联系。
只是,在影像的真实展演之外,关于乙肝歧视的争论依旧“不止不休”。
为一亿人发声之后:科学了解、消除歧视与积极治疗
“在2003年,大家(乙肝病毒感染者)就在论坛中发起了类似电影中这种自救,包括医学专家、媒体记者等都参与到这样一项工作中,做出不少努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续相应国家政策的出台,包括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它的修改意味着乙肝病毒感染者能够获得食品行业的健康证,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另外2010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通知,宣布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五项’检查,像电影中所展现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面临的困境都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乙肝患者组织益友互助公益负责人成卓如是说。
成卓进一步表示,多个法律法规的修改和成立扭转了社会先前的普遍认知,但像一些偏远的地方仍旧存在一定的歧视,这不仅需要相对应的政策落实,各方的共同协力宣传让公众能够科学了解也是必要的。
“实际上,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等生物接触并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这些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歧视。”中国工程院院士、流行病学专家庄辉呼吁,面对乙肝这一疾病,首先一定要加强自我的筛查,及时接种疫苗和诊断,如果需要治疗,可以选择抗病毒治疗等积极手段,来防止发生肝硬化、肝癌乃至肝病的相关死亡。
庄院士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22-2030年全球卫生部门关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疾病行动计划》,到2030年,要实现乙肝病毒诊断率实现90%,治疗率实现80%,目前我国诊断率仅有22%,治疗率为17%,相较世卫组织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依旧任重道远。
“当前我们不仅需要增强自我筛查意识,也要培养公众早治疗的意识。如果能够进行及时的规范治疗,能够大大降低乙肝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样我们也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庄院士解释道。
多方协力:为消除乙肝歧视“不止不休”
“我们不仅仅是研发药物本身,在相关的疾病领域,我们也在积极配合国家公共卫生工作,为相关公益项目提供支持,去帮助公众对乙肝这种疾病进一步消除不正确的认识。”电影公益支持方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表示,通过此次与王晶导演的合作,也希望能够帮助整个社会进一步消除或减少乙肝歧视。
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临床治疗的帮助,患者公益互助组织能够团结一致为自己发声,药企能够让疾病有药可治,政府相关部门能够让治疗变得更加可及,这些都是能够产生实质效应的行为。那这部电影能够做什么呢?在回应乙肝歧视再次被推到公众视野的问题时,导演王晶回答说,他希望电影也能够像片名“不止不休”一样,能够提供一次讨论的契机。即便有些事情看似不再提及,但它们依旧还真实存在着。“就像一块石子扔到池塘,我们希望能够引发讨论,社会形成合力,一起促成改变。”(记者 张恪忞 实习记者 王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