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作者:马一德(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振信心、凝聚合力的总体思路和政策组合可谓切中要害,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劈波斩浪、稳健前行。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新冠疫情延宕反复,全球粮食、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世界处在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既不能低估风险挑战的危害,又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研判形势,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新时代10年确立的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以更实举措扩大国内需求。疫情暴发3年来,全球经济下行对我国出口形成拖累,一些国家对我国科技企业的遏制打压还在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放缓幅度大于预期。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增加,欧美央行加息对抗通胀,世界产业链重组,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边际下降。与此同时,总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明确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的重要性。恢复和扩大消费,着力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扭转群众购买力下降趋势,增强其消费能力。政策支持重点应转向消费主导,在纾困中小企业、支持基建投资的基础上,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二是改善消费条件,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程度,并提供住房改善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养老服务消费等短期内能够激发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供给。三是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举措,创新消费场景,加快医疗卫生领域的设施扩容和设备更新改造,消除群众后顾之忧,助推消费回暖。
以更好营商环境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是保护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个百分点,以电子、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0%,彰显经济新动能的活力和韧性。明年,推动经济整体好转还是要靠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12月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释放出激励地方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
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面临经营困难、预期偏弱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强调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稳定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信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的权益。通过以常态化监管取代重点集中专项监管,是对平台企业在经济资源配置、供需精准匹配、吸纳就业等方面积极作用的认可。此举将优化平台企业的政策环境,使平台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更宽视野扩大制度型开放。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一系列扩大制度型开放举措。前11个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总额为11.79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0.7%。中国已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中国出口对世界出口的贡献度稳居首位。这些举措和成就显示出党中央扩大制度型开放的初步成果,让全球商界相信,中国经济治理有力有效,将助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制度型开放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及其改革的有效路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等方面对制度型开放作出部署。虽然疫情对短期经济运行造成了一定扰动,但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仍在稳步增强。通过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稳住和提高制造业出口份额,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