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世界各国均在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清洁技术。碳中和及能源科技已成为全球创新产业的新赛道。本期节目主持人李策聚焦绿色低碳变革下诸多现实问题,对话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与《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所擘画的行动路线,能源结构的变革,将是实现“双碳” 目标的关键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从供给侧与需求端两方面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深远影响、并助推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在这场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中,绿色金融也将积极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主导的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而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碳排放仍处上升阶段,未达峰值;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双碳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缺乏等。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将发生怎样的变革?如何通过创新、科技以及市场化手段实现“双碳”目标?此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实现“双碳”目标亟须推动经济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绿色转型,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对于高等院校来说,亟须以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培养适合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节目内容提要:
推进“双碳” 政策、科技、市场缺一不可
充分认识“双碳”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我国“双碳”工作,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挑战。对此,黄震认为:推进“双碳”,政策、科技和市场是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
第一,政策的导向作用。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大力推进中,用顶层设计指导行动实施。
第二,技术的驱动作用。碳达峰是量变,碳中和是质变,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亟需一大批颠覆性、变革性的技术突破和支撑。
第三,市场的支撑作用,其中包括碳市场和电力市场。
通过碳市场,对碳减排给予明确价格信号,这将大幅度提升对低碳、零碳技术研发的需求,而减碳技术可通过碳市场获得回报,由此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促进企业的碳减排。通过碳市场、碳配额、碳税,提高化石能源环境成本,让排碳成本越来越高、减碳收益越来越大,绿色溢价越来越小,由此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在电力市场方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通过电力价格充分反应市场稀缺。无论是目前理顺电煤价格、避免去年大面积拉闸限电,还是未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电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或缺。要充分发挥电力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加快建设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碳排放核算是准确掌握我国碳排放家底、有效开展各项碳减排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核算体系,但尚未建立针对产品碳排放核算的标准和核算方法。黄震建议要加快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的建设。一是尽快建立各行业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库;二是尽快建立每个产品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引入产品碳标签,推动社会低碳发展。
此外,黄震在《云起.策问》中还表示,站在全球竞争格局看,当前欧盟的碳边境调节税政策,将来或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尽快建立产品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对应对未来欧盟所出台的碳关税、碳壁垒而言,是非常重要之举措。
碳达峰到碳中和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建立零碳体系要先立后破
我国先后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即“3060”目标。加速向清洁能源“切换频道”成为各部门、各领域的重点工作,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且占比高达85%左右,如何顺利跨过量变到质变的鸿沟呢?黄震说:一个是要大力去发展我们的新能源发电,实现电力脱碳和零碳化,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把化石能源发电作为主体的电力系统,转化成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先立后破。此外黄震还表示,“双碳”不是简单的弃煤或者弃化石能源。实际上化石能源即使到了碳中和那天,在我们国家,它还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性能源。
绿色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 碳管理赋能绿色未来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活动非常活跃,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绿色专利拥有量逐步提升。将碳作为一种知识产权管理,即碳管理,是未来的新兴领域,包括碳核算、碳计量、碳审计等。
由此,碳管理也带来了新的职业机遇。未来,要加大对低碳行业人才的培养。黄震强调:“作为高校,瞄准国家“双碳”目标,在碳金融、碳管理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双碳目标达成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制片人:李策 统筹:汤艾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