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把特色产业搞出名堂

来源:内蒙古日报 | 2022年11月21日 12:38:57
内蒙古日报 | 2022年11月21日 12:38:57
原标题:把特色产业搞出名堂
正在加载

  □本报记者  刘向平

  这几天,苗新其每天在网上紧盯着大连的疫情动态和航班情况,一旦方便出行,他就准备马上飞过去考察西瓜市场。

  “我们村的‘黑沙’西瓜脆甜、水分大,含糖量达到15%,是方圆百里少见的好东西,虽然在当地也不愁卖,但价格却上不去。”他说。

  苗新其是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过去,他一直在外承包土建工程,致富后,回到村里,被乡亲们推选为乡村振兴带头人。

  他告诉记者:“几十年了,村民们一直是靠种植玉米、葵花等传统农作物为生,投资大、利润小、回款慢,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所以,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

  很快,1200亩土地被流转出去了。800亩水稻种植区、养鱼养蟹区、儿童游乐区、风车长廊、水域小岛、玻璃栈道、房车营地等十几个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被评为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

  紧接着,又争取资金600多万元,打造了5000亩高标准农田。

  现在,党史馆和村史馆打造出来了,20多公里长的田间小路修好了,2公里长、6米宽的水泥路建成通车了,2公里长的民生渠能满足450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总投资4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工程也即将竣工……

  “苗书记上任4年多时间里,村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环境美了,游客来了,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100来万,村民人均收入也达到2万元。”老党员宋小刚介绍说。

  对此,苗新其感慨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要振兴,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把我村的特色产业搞起来,搞出名堂。”

  今年,为了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村三委全体成员每人自筹资金试种了120亩“黑沙”西瓜,每亩纯收入4000多元,比种植其他作物产值增加了40%以上。

  看到村干部的成功示范,村民刘二润跃跃欲试,打算明年种植八九亩西瓜。他说:“从近两年的销售情况来看,种植西瓜的利润最大,而且当时卖当时就能见到钱。”

  渐渐地,村民们认识到种植西瓜的价值,大多数人计划明年改种西瓜。可是,产量大了,销售是个问题,单靠村民开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出去卖可不是个办法,怎么办?

  “最近,我正在筹集资金,打算在村东边的马路旁建一处5000平方米的西瓜批发市场,这样,村民可以就近送货,经销商也可以集中采购,方便供需双方的同时,也能使市场形成规模效应。”苗新其对乡村振兴的未来信心坚定,干劲儿十足。

  【记者手记】

  在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采访,记者看到,原本一个土地盐碱化严重,传统农业收入微薄的村,但在“乡村能人”苗新其的领导下,采用“企业+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不仅实现了废地变宝,有了地方特产西瓜,而且家园变花园,村民由以往单一种田变为种大田、种西瓜、搞旅游多渠道增收。

  【点评】

  乡村如何振兴,能否成功,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什大股村之所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党的政策指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推选出了一位政治素质过硬、有思路、有能力、担当作为的好干部。有这样一位“能人”带领、示范,相信什大股村的产业发展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编辑:程祥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把特色产业搞出名堂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