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坚韧中挺立

来源:央视网 | 2022年10月07日 23:18:03
央视网 | 2022年10月07日 23:18:0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各位好,欢迎继续关注《东方时空》国庆特稿——中国故事。一起来回看我们的共同奋斗,沉淀我们的共同记忆。2022年,多地暴发局部疫情、南方持续高温干旱,还有突如其来的山火、地震。面对这些难,我们迈过了一个个坎儿,我们也记住了很多迎难而上的中国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看这些面孔,一起重温支撑我们迈步过坎儿的“坚韧中挺立”的力量。

  北京餐馆:疫情下的突围

  首先我们要将目光聚焦于北京的一家知名的小龙虾餐馆:胡大饭馆。在今年春季北京疫情出现反复时,整个北京的餐饮业都遇到了困难,为了生存下去,各家都想尽办法寻求突围。进入暑期,胡大饭馆的整体客流才逐步回暖。

  胡大饭馆总经理 郭冬:最近一个月,因为暑期(结束),也会受到一些疫情的影响,像旅游的、商务的,提前就回到外地去了,所以9月份会跟同期比大概下降百分之十几左右,7、8月份这两个月恢复,就是等于说跟2019年同期比还有上涨。

  今年5月,各家餐厅按照防疫要求都暂停了堂食,为了生存,胡大饭馆也开启了此前从未经营过的外卖服务。让经营者没想到的是,正是外卖的开启让企业重新认识了消费者的习惯变化。在外卖最高峰的时候,其中一家门店单日的接单量居然超过了这个门店正常堂食时的接待量。这让胡大饭馆开始调整经营思路,当恢复堂食后,他们决定将外卖业务保留下来。

  胡大饭馆总经理 郭冬:综合来讲疫情不确定,就是外卖的延续对于我们企业的这种自身的保障,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可能我们会考虑到空间设计里面包括一部分的外卖的释能。

  胡大饭馆东直门店店长 王良:我们正常的龙虾从档口出来之后,我们的伙伴会把龙虾的盖子盖上,这时候我们会把它分装,会走到这边,到我们的第二档口,由我们的打包人员,统一进行装袋,进行码菜。现在看到这条动线,打包,包括盖盖儿,也是通过疫情之后,经过我们的优化,经过我们的调试,才形成的现在这个动线。从打包到装,包括我们的取餐,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

  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步平稳,北京的餐馆逐步恢复了堂食。但餐饮经营者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只依靠堂食加外卖,并不能高枕无忧。疫情被迫停下来的那段日子,他们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

  胡大饭馆市场部总监 王作维:在疫情情况下的时候,我们的侧重点可能更多的是要把一些实时的信息传递出去,是这种的。恢复堂食我们侧重点就又开始不同了,结合一些什么节日,怎么做营销的问题。

  胡大饭馆行政总厨 郭飞:这道菜是我们胡大开店的时候,簋街经典的红烧小龙虾升级版的改良,叫京味葱烧小龙虾。

  胡大饭馆总经理 郭冬:从5月份的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们做了很多的行业的跨界,直播、营销、开发新产品,组织一个新团队或者线上外卖的这些团队。疫情当下大家觉得要抱团取暖,这样的话才能更好去渡过这个疫情难关。

  北京胡大饭馆为了生存与发展,扩大营销、创新挖潜,只是全国餐饮业奋力自救当中的一个样本,通过努力,整个行业正在逐步摆脱困局。企业能挺过来,除了奋力自救,也离不开政策扶持。这些政策既给“真金白银”,更重要的是给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增强他们干下去的信心。

  甘宇:17天艰难逃生路

  说到信心,在泸定地震发生后第17天才被找到的甘宇,一定深有体会。我们先来看看甘宇被找到时的现场。

  甘宇:有没有政府?

  四川雅安石棉县王岗坪乡跃进村村民 倪太高:有,有政府,我马上给他们打(电话)。

  甘宇:你说找到甘宇,我叫甘宇。

  倪太高:马上就给政府打电话。

  倪太高:他(甘宇)在吼救命,我们两个一见面的时候,他就哭了一场,说是遇到好人了。

  甘宇,是当地湾东水电站的职工。地震发生后,湾东河沿岸山体发生滑坡,形成堰塞湖,水电站就在堰塞湖下游不远。堰塞湖水位随时有可能漫过大坝,威胁下游村庄上百人的安全。甘宇和罗永没有第一时间逃生,而是先拉闸泄洪,确保安全。因为坚守水电站,错过了最佳的逃生时机。当两人逃生时,甘宇跟同事罗永走散了。这17天,甘宇是怎么挺过来的?我们看看甘宇的回忆。

  甘宇:路上有一些野果子就吃一些野果子,每天要下雨,苔藓(里有)水,捏着一把喝一点点水。反正很冷,晚上也只有10来度,只有缩在一团在那里,晚上尽量少睡觉,只有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就躺着睡会儿。当时很饿,我想好多东西没吃过,还有我家人我还没看到,就想活下来。

  过度的营养不良和体力透支让甘宇出现时间上的混乱幻觉,他说一度以为自己已经在野外30多天了。但强烈的求生欲支撑着甘宇,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想过要放弃。

  甘宇:有时候喝自己的尿,喝苔藓水这些,太累了我要休息,又太晚了又口干没有水喝,确实没办法了,要想活命的话就只有喝自己的尿。最难熬的时候,就是呼救的时候没有人回应我,就在那里喊。(放弃的念头)这倒没有,我只是还是挺想活下来的。

  这是甘宇失联前后的样子,这是一条“双向奔赴”的求生路。这17天,甘宇没有放弃,因为他相信一定会有人救他;这17天,救援者也没有放弃,他们千方百计一定要找到甘宇。

  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甘宇、罗永在灾难来临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提闸泄洪确保下游村民的安全,关键时刻展现出凡人不凡,甘宇感慨地说,“我们因为想救下游的村民留在了电站,后来我也是因为村民而获救的。感谢大家,感谢每一个人”。

  秦兵:为来年的丰收继续奋斗

  这位看着很焦虑的汉子叫秦兵,是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的一位水果种植大户。他种了两种水果:火龙果和黄桃。但今年夏天重庆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让秦兵无水可用。想方设法找来点儿水,只够浇一种水果。万不得已,秦兵选择放弃眼看快绝收的火龙果,把有限的水给了剩余的桃树。用秦兵的话来说,这相当于两个孩子中,只能救一个。这个决定确实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近期,随着重庆陆续迎来降雨,旱情得到缓解,秦兵一直悬着的心也放松了下来。

  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水果种植户 秦兵:(果树)死得不多,至少这点努力没白费吧。很多人现在跑到我这里来一看,你不管怎么样,今年这么辛苦,至少树子留住了,树子还在,希望肯定就在,你不然的话,你重新栽树的话又是好几年了。

  果没了,但树还活着,秦兵觉得这就不是最坏的结果。在困境甚至绝境中,依然努力寻找希望,这就是老秦的坚韧。回忆起今年夏天的抗旱,秦兵说,虽然8月21日他就找到了相对可靠的抗旱水源,但那之后,旱情又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在他身心俱疲的时候,当地政府来人帮忙了。

  秦兵:我就跟他说我今天晚上想这一片要抗旱,那他们就是用水管来浇,真是来给我浇地的,因为晚上的话你一个人也不行嘛,他来的人基本上就是六七个、七八个。

  国庆前夕,记者再次走进秦兵的火龙果种植大棚时发现,有的火龙果树不仅萌发了新的枝条,还结出了花苞。

  秦兵: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果树)有很多是活的。说真心话,如果当时不是我们镇上领导来,我可能真放弃了。但是他们每天都来关心我,那我有什么理由去放弃呢?

  秦兵所在的南沱镇是水果种植大镇,种植各类水果三万八千多亩,今年受干旱影响严重的就超过一万亩。为了帮助果农抗旱,当地成立应急队伍,从长江抽水、用消防车送水。除了应急的办法,当地政府还考虑修建一个提灌站,未来抗旱办法更多了。今年损失不小,老秦很心疼,但他绝对没被打垮。为了来年的日子,老秦还在想着法儿地努力着。

  秦兵:现在没办法了嘛,果树已经形成这种情况了,网友建议喂点鸡喂点鱼,所以我把这个水塘弄出来喂点鱼,我还是准备喂点鸡,不管怎么弄嘛,都要维持起来,是吧?

  “摩托骑士”:向火而行

  今年夏天重庆持续的高温干旱,不但让秦兵的果园无水可用,还让重庆发生多处山火。其中,缙云山的山火一度威胁到市区。这张图是今年8月重庆缙云山山火的灭火决战之夜的场景。一侧是冲天的熊熊山火,另一侧是由灭火者们微弱头灯光亮汇聚起来的光带。他们中有千里驰援的消防员、也有本地志愿奔赴火线的逆行者,此刻他们微光如炬,这些微光筑成了一条防火长城。在此次重庆山火的扑救队伍中,有一支来自民间的力量,尤为引人关注,那就是由众多摩托车车友自发组成的摩托车队。他们迎着40多度的高温,踩着滚烫的土地,逆行向着火场一路疾驰,不断运送着救援人员和灭火物资上山,他们被称作“摩托骑士”。

  志愿者骑手 黄龙:其实自己保护好自己就不危险了,看到火不要往上冲,大部分都有一线的专业人员来引导。

  记者:你们主要是发挥什么作用呢?

  黄龙:送物资,保障我们消防员有喝的,有体力。

  这位骑着摩托送物资的眼镜小哥,名叫黄龙,来自重庆璧山。在网上看到扑救山火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后,他立即找到一个摩托车志愿者群,骑着摩托就来了。

  记者:那你来的话家里人知道吗?

  黄龙:不知道。没有跟他们讲,我们没有住在一起,我们自己这么大了,独立了,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尽一下微薄之力。

  在参与扑救山火的志愿者中,大部分都是“90后”,还有“00后”。除了像黄龙这样活跃在核心保障区的骑手,山下的志愿者们也形成了专业的分工,有的卸货、有的协调、有的专门修车;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者,大家相互打气,相互支撑。

  志愿者骑手 肖祥:我和朋友两个人一起到这边。

  记者:已经跑了多少趟了?

  肖祥多少趟已经记不清楚,因为不停在拉,不停在送人,记不太清楚,反正从凌晨4点到现在早晨9点多钟了。

  记者:你现在还在读书吗?

  志愿者 王澄:大三,我妈说在招志愿者,问我要不要来,我说来,我就过来帮忙。

  居民: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到关键时刻这些小伙子就都站出来了,还是很感动。

  黄龙:重庆人,像川军一样,雄得起,不怕苦不怕累。

  “雄得起,不怕苦不怕累”。再难的困境、再大的灾难,都敌不过中国人捍卫家园、要把日子过好的那份坚韧。无论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人物,还是过去六天《中国故事》里的中国人,他们很多人都抱着倔强的希望,在坚韧中挺立。他们,还有更多的我们,共同支撑起一个坚韧的中国。凡人微光,汇流如炬。让我们记住《中国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他们和这个时代相互成就。

编辑:陈诗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中国故事|坚韧中挺立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