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空间站造梦

来源:央视网 | 2022年10月02日 00:23:03
央视网 | 2022年10月02日 00:23:0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2022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3周年。再过十多天我们就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在迎接二十大的这一年,在过去这十年,我们书写了怎样的“中国故事”?首先,我们要仰望苍穹。因为就在今年,我们要在太空完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宫的建造。我们的《中国故事》就从“空间站造梦”说起。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此刻,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天舟四号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正翱翔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而就在这个十月,梦天实验舱将加入它们,中国空间站建设将迎来圆梦时刻。能够在今年圆梦,这和过去十年中国航天自我超越和跨越的速度是分不开的。我们来看两个数据:太空交会对接从44个小时缩短到7个小时,而航天员驻留的时间则从13天增加到了180天。现在,我们翘首以盼的梦天实验舱以及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都已抵达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随着发射临近,发射场边的一座小镇也将再度热闹起来。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母港,2009年就在这个龙楼镇开工建设。2016年6月25日,随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这里腾空而起,龙楼,这座以往在地图上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的地方一朝扬名。那一天,这个总人口只有2万多人的小镇涌入了10万游客。从此,龙楼镇有了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航天小镇。龙楼镇三面环海,龙楼人世世代代以打渔、种地为生,那一次次航天发射给龙楼镇和龙楼人筑起一个怎样的梦呢? 

  海南文昌龙楼镇民宿老板娘 祝影:我们之前一直在深圳,然后了解到航天发射场落户到文昌之后,家乡的人也跟我们反馈说是天翻地覆的一个变化,我们就决定回来创业。最直观的当然是银行卡的数字在往上涨,每一年我们的营业数据也是一直在稳步上升。如果是说营业收入的话,大概是100多万(元),越来越有那种幸福感。

  海南文昌龙楼镇海边村村干部 符传弟:(以前)经济收入都是打渔为主的,年收入的话达不到7000(元)左右一个人,现在人均就是七八万(元)左右。有了客流量,我们村就招来了投资民宿,然后在我们村上又重新(修建)起来了农家乐、海鲜坊等。

  航天让祝影这样的龙楼人实现了回乡创业梦。航天给龙楼镇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小康村。当然,航天带动和辐射的绝不仅是近水楼台的龙楼镇和龙楼人。每次火箭发射,都有一批追火箭的年轻人来到龙楼,用手中的镜头追火箭,他们是越来越专业。

  航天爱好者 刘清俊:这一次问天实验舱大概是从这边的长五发射塔架起飞之后,很快就会往这边飞,在火箭大概飞到我们头顶上的时候,就能看到火箭会拉出很长一道尾迹云,非常非常壮观。

  用镜头追火箭还不是最牛的。有人能追到更远的。是什么呢?先来看看他的作品。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以往有很多天文爱好者去拍中国空间站,他们都是用一个广角的相机,等待中国空间站过境的时刻,他们就拍摄一个小光点,但是这样拍是拍不到任何细节的。(我)用的是一台十一英寸口径的折反射式望远镜,(比相机拍)要清晰非常多。

  这位拍摄中国空间站的人叫刘博洋。在社交媒体上,他自称为“天文八卦学家”,其实他是一位“90后”的天体物理学博士,也是天文、火箭的摄影师。他拍的这段影像让网友们热血沸腾,因为这是第一次从地面上拍摄到的中国空间站高清影像,而且是咱们中国人自己拍到的。在这之前,一些国外的天文爱好者用他们的“土办法”拍出了国际空间站的精细影像,国内却几乎没有人能做到。为了拍摄空间站,起初,刘博洋也寄希望于国外的一些跟拍软件,但是都失败了。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放弃了用别人软件的幻想,开始自己开发,把这个空白给它填上,那应该还是挺有意义的。5天的时间我就开发出了这个软件的原形,再用大概十二天的时间就第一次拍到了国际空间站,然后又用了大概两周时间等待中国空间站有过境的机会。

  今年4月19日凌晨,中国空间站过境河北山东一线,刘博洋终于如愿以偿。这样一段影像也为4月24日第七个中国航天日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几个月来,中国空间站在不断成长。从5月份以来,中国空间站接连迎来了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和问天实验舱。空间站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都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瞬间,而刘博洋也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从四月份到现在,中国空间站的每一个阶段、每一种构型,我都有拍到,目前为止一个不落,两个大的实验舱上来前后,整个空间站就快速地由小变大。

  9月20日凌晨,中国空间站再次过境北京,刘博洋又一次带着自己的大口径望远镜出门了,这已经是他今年第37次拍摄中国空间站了。尽管之前有一半都以失败告终,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拍摄的热情。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现在有几个小目标,一个是希望有机会能拍到我们航天员在舱外活动的画面,还有一个小目标就是梦天实验舱在跟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对接的过程。要想抓住它的那种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也就是非今年莫属,这个过程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记录的。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怎么理解航天员刘洋的这句话?我的理解,值得期待的不仅是空间站圆了中国航天人的梦,更是空间站点亮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亲手记录空间站成长是刘博洋被点燃的梦。2013年,神舟十号第一次太空授课也点亮了一群听课孩子的航天梦。他们正努力让梦想成真。

  这个能听到太空声音的八音盒,出自清华大学的一群学生之手。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有学航空航天的,也有学美术、学建筑的。这个太空八音盒可以将收集的外太空波形数据转化成声音,实现“天地共鸣”。

  他们对航天的热爱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九年前的“太空第一课”。当时还是初中生的这些创作团队的同学们,在天南海北共同种下这颗“太空梦”的种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 奚子琛:“太空第一课”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太空中同样的一个质量的物体,能做出比地面更加丰富的运动状态,这也是让我对整个广袤的宇宙进一步探索埋下了一个有兴趣的种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 扬大卫:我觉得航空航天是一个非常酷的事情,在设计过程当中会间接地使用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一些元素,我们的工作现在面向一些青少年,去激励更多的人在未来太空探索。

  今年4月,他们的太空八音盒已经在南京展出,未来还将去往更多的地方,这不也是一种梦想的传递吗?从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行乘组第一次太空授课,到去年12月,中国空间站第一次授课,太空课堂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今年3月,中国空间站第二次授课,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就超过10亿次,被网友称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花板”。

  航天是高投入的事业,同样也是高产出。在无数孩子心中点亮航天和科学的梦想,恐怕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产出了。我们来看看这位9岁男孩的航天梦是如何点亮和生长的。

  小学三年级学生 严弘森:我叫严弘森,今年9岁了,我想造一枚火箭。我第一次就是去看了一次火箭发射,才喜欢航天的。

  这位梦想造火箭的男孩叫严弘森,今年开学刚刚上小学三年级。他的航天梦起源于四岁时跟爸爸一起在酒泉看过的一次火箭发射。从此,探索航天知识成为他的日常。前不久,小弘森刚刚发射了他自制的火箭模型。而在今年7月,他因为给一家天文馆的火箭演示视频纠错,还收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官方点赞”。

  航天知识或许有些深奥,但航天应用我们却触手可及。还记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五环展示吗?长19米、高8.75米,厚度仅有35厘米的奥运五环,从“冰立方”中破冰而出,升降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实现这些使用的就是航天技术系统。而太空中的真空、辐射、微重力环境,对材料提纯、金属冶炼、制药育种等科学研究更是极其难得的实验条件。所以,我们很多对美好生活的梦想,都是航天帮我们实现的。

  十年间,中国航天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探月工程实现“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绕落巡”三大目标,这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而年内要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将是中国人航天梦的又一个高光时刻。这一年我们记住了很多航天人。认定方向、坚定创新是这些航天人的共同信仰。我们还记住了很多吃航天饭的人,做航天梦的人。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航天人,但他们的日子因为航天越过越红火,他们的梦想被航天点亮。不止是他们,为了追上中国空间站的脚步,很多相关产业都被倒逼着实现了跨越发展。所以,今天的中国空间站,不光是属于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工匠的事业,还是一个能够点燃更多人逐梦星辰大海热情、给更多人带来美好生活的大产业。空间站造梦,让中国人的航天梦越飞越高。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指令长陈冬在出发前说:“中国的太空家园将在我们手中建成,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更是多么的幸福。”陈冬所说的我们,一定包括你我这样的时代见证者,这是我们共同的幸运和幸福。

编辑:罗萌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中国故事|空间站造梦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