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剪辑/实习 王一帆):5月末,云南警方通报的一起16岁女生在校舍分娩事件,牵动了无数网友的心。据媒体报道,家属反映她去年7月曾被同学的父亲性侵。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她没有寻求帮助,家人和老师也没有发现异样,更没有采取干预措施,直到她在学校里产下一名婴儿。
这在自1988年就开始从事儿童性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看来,是一件“非常令人难过,在很多环节上显示出性教育缺失”的事情。
“第一,在她的认知里,她可能不知道这是对她的侵害;第二,成年人跟她说要保密,她就真的没有和别人讲,也没有求助;第三,怀孕的十个月,她的情绪、身体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发现。这就显示出不管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性教育的方面都有缺失。”
刘文利注意到这个女孩儿和她的家庭在当地受到的舆论压力,她呼吁学校、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给予她和已经降生的婴儿足够的支持。“这个女孩儿她自己就觉得这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所以她没有办法张口求助。我们怎样打破性的污名,对受到侵害的孩子抱以更大的理解、同情、支持,而不是去打击、贬损她,这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
2007年,刘文利带领团队着手研发小学性教育课程,如何说服家长接受儿童性教育,如何找到愿意开课的学校,怎样回答孩子们的问题,都需要一点一点摸索。刘文利找到了答案——迄今为止,已经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学校,没有一个家长站出来反对这门课程。
她的答案是什么?
如果说她找到了学校性教育课程的解决之道,那么,家庭中的性教育又该怎样展开?
以下是央视网记者同刘文利的对话:
央视网记者:儿童的性教育应该在什么时间开始?
刘文利:我们认为儿童性教育从孩子出生就应该开始,因为孩子的性发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性教育的支持应该伴随儿童性发展的全部过程。
很多父母担心讲多了,会不会诱导孩子,或者是讲坏了反而起到反作用了。其实性教育不用担心太早了、太多了,现在的问题是太晚了、太少了。
在很小的时候,孩子们会把性知识当成科学知识来对待,就像你给他讲天文地理或者植物动物知识,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没有区别。他只是在探究周围世界各种他感兴趣的事物,身体的探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他对性知识是没有所谓的羞耻感的。早期的教育,让孩子对于性能够建立起积极美好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央视网记者:社会对于性教育有哪些误解,性教育的推广存在哪些难点?
刘文利:从宏观上讲,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性羞耻、性污名化的环境中,性是一个不能光明正大地探讨的话题。在大众传播当中,我们可能没有办法经过系统的性教育来了解相关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在调查当中会发现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媒体,学校、家长的教育途径都占很小的比例。
从微观上讲,我们在家庭、学校开展性教育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未成年人保护法》从2020年修订到2021年实施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法律已经规定了要在学校、幼儿园开展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的性教育,但是现在有多少学校开展了性教育?可能还是非常少。
困难在哪儿?校长也反映没有课时,不知道在哪个课里讲性教育,有的学校放在体育与健康课,有的放在科学课,有的放在道德与法治课,甚至社会实践课、劳动课等等。
怎么把性教育的内容放进这些课里,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处理。
我们要去培训这些老师,当你讲到性教育内容的时候,怎么去讲,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怎么在课堂上回应孩子各种各样的与性有关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培训。
另外,我们非常关注课程效果的评估,我相信很多老师、教育政策制定者、家长,他们都会关心性教育对孩子有没有帮助,我们怎么来量化它,就要有监测的指标。如果纳入到不同学科里,很难把跟性教育有关的内容单独摘出来进行监测与评估。
央视网记者:如何看待部分家长对于性教育的排斥?
刘文利:家长们对于性教育的态度和接纳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父母就会觉得,你怎么会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性教育?我孩子那么小,不需要知道这些知识,等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你看我也没有接受性教育,都生孩子了。
大家会觉得性是一个非常羞耻的、不能谈的很龌龊的事情,怎么能在课堂上说,怎么能在家里由父母跟孩子说。要逐渐改变人们对性教育的这样一种偏见,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全社会的宣传和倡导。
孩子会问家长,人是怎么出生的,但有些父母没有积极接纳的态度,他可能跟孩子说,你那么小不需要知道这些事情。还有的父母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样一些并不科学的答案,其实对孩子也是有误导的。
当孩子受到性侵害的时候,第一,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事情,他不知道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意味着什么;第二,他也不知道去寻求帮助。我们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在第一时间寻求帮助,我们更希望孩子在事情发生之前已经有预防的意识,知道有人这样做,对他是一种侵害,他能够有能力去拒绝这件事情。
央视网记者:家庭应该在性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刘文利:首先,我觉得父母应该了解相关的性知识。比如关于生育的知识,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当青春期发育的时候意味着什么。比如一个女孩儿青春期发育了,来月经了,意味着如果发生性行为就有可能怀孕,孩子了解这些知识以后,她就知道这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不应该发生的事。另外,我们也要让孩子知道发生性的接触,特别是生殖器官的接触,还有一个风险,就是性传播感染。
孩子们知道这些知识之后,该怎么保护好自己?要跟孩子讲,任何人让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你都有权利说不,要学会拒绝,而且要态度坚决地拒绝。这就需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坚决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能表达自己坚决不允许的态度。这就意味着第一孩子要有知识,第二他要有能力,第三他要能表达出来。
举个例子,比如帮小孩子洗澡的时候,就可以把身体各个部位指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你身体的隐私部位要保护好,不能让别人随便观看和触摸,如果有人让你去看或者触摸他的隐私部位,你也不能去做。
央视网记者:接受性教育能够如何帮助青少年?
刘文利:从全球范围来看,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全面性教育对于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从生物学的一些指标来说,全面性教育可以推迟青少年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减少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我想这是很多家长愿意看到的。另外,它可以增加人们发生性行为时避孕措施的使用,还可以降低性伴侣的数量。同时,它还可以降低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的比例。在性教育做得好的一些国家,所谓的少女怀孕率其实是很低的。
这些年以来,我们在国内开展性教育也积累了我们自己的一些研究数据。接受了六年小学性教育的学生,他们性知识的认知水平明显高于没有接受性教育的学生,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对于避孕措施的了解、对于艾滋病的知识的了解,以及识别儿童性侵害的能力。他们对待他人具有更加公平的态度,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以及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更低。其实这对于预防校园欺凌是有积极作用的。
央视网记者:性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刘文利:其实我觉得很多方面都挺关键的,掌握知识是一个方面,培养能力是一个方面。不过,培养孩子对性的积极美好的态度,尤其是尊重、平等、包容、无歧视的价值观,我认为是更重要的。但是价值观的培养,不是架空的,不是你告诉孩子要去尊重别人,一定是通过对具体的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相应的能力,才能够帮助孩子去培养这样的价值观。
为什么会说价值观很重要?我们知道,不论儿童性侵害、家庭暴力还是校园欺凌等基于性的暴力,性别不平等的观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小打破性别不平等、性别刻板印象这样一些不利于甚至限制孩子自身发展的观念或是看法,来让孩子在一个更加包容、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另外,我们还希望让孩子具备寻求帮助的能力,比如感觉身体不舒服了,他能够描述清楚到底哪儿不舒服,他也清楚自己应该告诉谁,谁能来提供帮助。
央视网记者:性教育就是生殖知识教育吗?什么是全面性教育?
刘文利:大家总觉得性教育就是在说生殖这件事,其实不是的,全面性教育不仅是教孩子知识,也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和态度、价值观。其实性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一个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情绪的管理。
在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孩子该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协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有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要怎样说清楚。当然,尊重自己的意愿也要尊重别人的意愿。
我们还教会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包括一些积极处理情绪的策略,而不是用消极的策略,比如摔东西、砸东西,或者是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还有的孩子可能会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像这种情况,我们都应该提早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一个友好的、协商的、互相尊重的环境当中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