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点火,我们看到的一百年的奥运历史,你看到的所有的奥运的资料都是熊熊燃烧的大火。那么今天我们人类对于环保减排这样的理念是这么深入人心,熊熊燃烧的大火这样的一个象征,我觉得终有一天会改变。
早在创意初期,总导演张艺谋就提出过一个更加大胆的点火方式,那就是用光代替火。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导演就说咱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你希腊采火的时候不是把这个太阳光转成了火,然后点燃这个火炬,我们能不能在点燃火炬的时候把它转回光,然后用光把这三个地方,我们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地方的外场火炬台都点燃。
火转化为光,在鸟巢和三个赛区形成发光的动态雕塑,这就是零排放的主火炬。如果能够实现,这将成为奥运历史上的首个用光组成的火炬。这个点火方案得到了北京冬奥组委领导的支持,接下来还要征得国际奥委会的同意。
在将无火方案提交国际奥委会之前,主创团队决定再想另外一个点火方案,仍然要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这时雪花台进入张艺谋的视野。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那也就说我们的大雪花,我们的火炬台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卧底,它很早就进入你的视野,很早就参与到各个流程中,所以这样的一个火炬构成,就变成一朵雪花的故事。
确定了雪花台作为主火炬台后,点火方式是什么?火焰又该如何呈现?这成为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这个变化我觉得还是个历史性的变化。
张艺谋将两个点火方案通过视频陈述的方式提交给了国际奥委会。
十天后,开闭幕式团队和国际奥委会召开视频会议,就开幕式的创意方案交换了意见。国际奥委会倾向于采用微火方案。
国际奥委会仪式负责人 帕特里克·斯塔尔德:火焰对人们来说有特殊的意义,火焰是栩栩如生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可以温暖人心的,火焰对人们来说确实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这个方案很棒,最后留下来的这个方案,带来了更多更壮丽的时刻和动人的瞬间,我觉得这个方案很完美。
此时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十五个月,虽然确定了点火方案,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如何吊起主火炬台?最后一棒火炬如何插在主火炬台上?依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化,主火炬台的造型逐渐确定。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频总监 王志鸥:为什么我们这一次用中国结和橄榄枝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奥运会里面橄榄的花环实际上是代表着和平,代表着奥林匹克精神,而中国结又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的向往,真的是找到了中国和世界共通的语言。
冬奥会一般都会在开幕式场外设置火炬台,北京赛区的火炬台位置已经基本确定。开闭幕式团队先后前往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考察外场火炬台的选址。
由于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将采用氢气燃烧的方式,因此,外场火炬台在贴近运动员和观众的同时还要保证燃烧的安全。外场火炬台的设计由马赛带领的清华美院团队负责。张艺谋将外场火炬台定义为大型城市动态雕塑,要求外场火炬台的设计兼顾动态和美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马赛:因为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中间的形态其实不能变,把握了雪花的这种主题之后,我们也是想基于雪花自身,那么加上飘带也是为了让它力学上来达到一个稳定,它和飘带之间形成一个反向的这种旋转,它就有更多的这样一种视觉上舞动的效果在里面。
位于北京大兴的航天试验场,技术团队在这里组装了等比例的主火炬台。从8月份起,航天科技集团的技术团队就在这里进行主火炬的试验。他们必须在进入到鸟巢排练之前,将主火炬的各个系统在这里测试完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党委书记 李晓峰:航天科技来支持绿色办奥运,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航天的对于高可靠性、对于质量管理的一些经验,在这里面也确实是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与早期的方案不同,主火炬台下增加了升降装置,这是为了更加稳定地将主火炬台托起。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副部长 刘懿敏:最早的方案它是平的,没有这个升降装置的,是通过威亚四点吊装,靠这样来翻转实现从水平到垂直的。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美术总监 陈岩:但三吨重再加上鸟巢的这个风速,它就会晃,不用多晃,晃出10公分去,我们的运动员就没法点,因此就要把它固定住。
隐藏在地面中的地台装置可以翻转45度形成台阶,主火炬台上插的那支火炬从外观上与普通的手持火炬一样,但是在开幕式上,它的燃烧时间必须要在30分钟以上,因此内部的燃烧系统需要重新设计。而最关键的就是火炬的插接装置。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副部长 刘懿敏:因为它有气、有电,整个插接方式那是全新研发的。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我觉得体现我们的国家的创新和技术,因为你知道那个火炬也不重,我自己试了一下,往上一放,哐当一下,它底下的燃气就接通了。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我就说这很厉害,又准确又安全,这个很厉害,就不要看这个小接口,我们都知道的,因为它是气呀,它不是其他东西。它是这么走进来这么一放,对吧,它其实还是需要精准的,安全和精准。
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背后蕴含着航天科技人员的努力与创新。
这一天(2021年10月30日),主火炬台要进行全要素的技术彩排,这关系到最初的点火创意能否完美呈现。随着大雪花缓缓升起,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火炬台顺利通过了导演组的验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主火炬项目负责人 宋晓峰:就在那一刻,当火炬升起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是非常激动的,它基本跟导演的创意、跟整个团队的想法符合度非常高。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所以我们其实最后是不点,最后一棒火炬就是火炬,它就传递微火,传递低碳环保的理念。熊熊燃烧的大火固然是我们的传统,但是传统也要与时俱进。
鸟巢已经进入联排阶段,此时,正式演出时使用的主火炬台刚刚进入鸟巢进行组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主火炬项目结构主管 汪瑞方:因为这个结构比较特殊,螺接是承受不住拉力、强度这些东西的,所以只能是现场焊接。等我这边的焊接工作都完成之后,其他的工作才能开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主火炬项目技术负责人 刘悦:主体结构这一块,确实是因为场地的限制,宽度不够,必须把两个橄榄枝给它切掉才能放进去推进来,需要组装,就位的时候再拼装起来。
主火炬台直径达到14.89米,由96片雪花形态和6块橄榄枝形态的LED双面屏组成,96片雪花以稳定的蜂窝结构相互连接,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小风阻。
因为我们这个结构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薄盘、薄壁的结构,受风载影响比较大。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仪式装置经理 庞宗占:在测试过程中,我们把薄弱点,容易出现的结构上的问题,我们都已经一并考虑过、优化设计过,所以进鸟巢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每天进行测试的还有主火炬台上最重要的插接装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主火炬项目燃烧主管 韩宗捷:火炬插上去的话,它会有一个指示灯亮,它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照亮火炬的外壳,这样能让观众在离很远的地方依然能看到火炬漂亮的外观;另外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给运动员指示,就是运动员通过这个灯,他知道他插接到位了。插接进去之后,它就跟火炬里面的那个口就连通了,气体就顺着外臂顺进来,再走到燃烧器那儿。
开幕式第一次正式彩排结束后,北京冬奥组委领导审看了点火仪式。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 杨嵘:咱们这次其实就没有点,那么这一下,插上去这一下,算不算它点着,起来的哪一下算他点着了这一下,还是升起来转这下算点,还是立直算点,就找不到那个点。
在1月22日第二次彩排前,要确定最终的点火方案,针对第一次彩排时点火节奏的问题,杨嵘导演组准备了两个解决方案。
方案一是我们运动员到位之后挥手,大概5秒钟的挥手致意,然后插上火炬之后,马上就开始,瞬间点燃。其实这个时间值特别好,整个的情感,整个的一气呵成特别好。
方案二是将视觉、音乐和喷火的配合时机延后50秒钟,也就是在主火炬倾斜升起,然后摆正的那一刻。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 杨嵘:这次火苗确实比刚才的对比度会大了很多,垂直的火苗跟倾斜45度的火苗喷射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得研究研究这个。
面对这两个方案,导演组难以抉择。
晚上9时,已经排练了三个小时和平鸽环节的小演员们没有休息,紧接着开始排练点火仪式。
第二个方案在加入了和平鸽小演员的表演之后,明显感觉到现场等待的时间有些长了,最终的选择还要在第二天张艺谋审看完两个方案之后决定。经过5天的排练,点火方案将在这一天最终确定。
晚上9时,点燃主火炬台的两位火炬手来到鸟巢,他们是21岁的越野滑雪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北欧两项运动员赵嘉文。
开始排练之前,两位火炬手先利用插接道具来熟悉这个最关键的动作。
在熟悉了流程之后,两位火炬手开始了正式的点火仪式排练。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 赵嘉文:感觉挺有趣的,也挺简单的,也没有那么难,然后我和我搭档,我俩配合得挺好。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 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很荣幸,我能亲手把它点上,亲眼看着它往天空上飘。很期待开幕当天的表现。
开幕式第二次正式彩排结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点火仪式最终确定。在距离开幕式还有13天的时候,北京冬奥会的微火方案从创意成为了现实。
为了确保开幕式点火仪式的顺利进行,此后的每次彩排结束后都会在深夜再进行点火仪式的全流程排练,各个岗位的配合也越来越熟练。在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广场上,外场火炬台已经安装完成,外场点火仪式也在进行排练。
开幕式当天,三个赛区的外场火炬台将在主火炬点燃之后依次点燃。
开幕式的最后一次正式彩排,五位场内火炬手苏炳添、周洋、赵伟昌、李琰和杨扬来到鸟巢进行彩排,他们是中国体育每个时代的代表。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导演组提出这样一个想法,说要表现传承,找一个50年代的,一个60年代的,一个70年代的,一个80年代,一个90年代的,这种代际的传递是非常清晰的。
2月2日也是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的第一天,赵伟昌曾经是1980年新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时的旗手,71岁的他将担任鸟巢内火炬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2月4日,赵伟昌手持火炬进入会场,此时也是张艺谋最担心的时刻。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奥林匹克的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微火的火炬,这个我觉得是划时代的。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我就想,下一届或者下下届的开幕式的导演肯定很难,他恢复回那个大的火吧,他也得有决心,他还能找出来比我们这更小的吗?我觉得也不太容易。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任何一个国家,日后说我们要体现低碳环保,我们想设计一个微火火炬,请参考2022北京。
时隔14年,鸟巢再次燃起了奥运之火,开幕式团队用简约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了一场安全、精彩的盛会,这一刻终将成为所有中国人民难忘的记忆,也在奥林匹克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