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媒传播理念讲好“感动中国”的故事

来源:央视网 | 2022年03月30日 17:37:24
央视网 | 2022年03月30日 17:37:2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感动中国》是总台打造的一档具有高影响力的品牌节目,自2002年10月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近20年。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通过成立项目组实施融合创新方案,借助公众号、微博以及多个传播平台,以推文、视频等多种文本形态协同分发,全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18时,全网《感动中国》相关内容报道量达7.7万篇次,全网相关内容传播点击量超过43.8亿次,讨论量1752万次。一系列融媒体传播行动顺应媒介深度融合的要求,使“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不再局限于传统主流媒体平台,以更具渗透性、触达率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共同感受那些值得被铭记的人物与“感动中国”的温暖瞬间。

  一、平台联动:让“感动”更好地被看到

  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首次进行评选,次年以晚会《感动中国》的形式推出。从此,《感动中国》在每年二月前后以大型主题晚会的形式举行,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品牌电视节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是节目20年来始终不变、最为鲜明的主旨定位与内容特质,也是其作为“品牌”的核心标识之一。

  在内容传播方面,此次《感动中国》融合创新项目组作出了一系列创新与改变。在节目正式播出之前,将节目内容与时间节点、当下“热点”等有机关联,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预热性传播行动。2022年春节前夕,央视新闻公众号微信推文将《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与《好好过年》的栏目交叉编排,同时讲述几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往昔故事与当下生活,二者间的联动带来互文效果。4期推文均在发出后1小时内突破10万+阅读量,网友们纷纷表示对今年的颁奖盛典开始期待,起到很好的预热效果。一方面,观众能够在春节这一特殊时刻感知佳节前夕他人的欢喜与哀愁,体味他们的思念与牵挂;另一方面,也引导观众回忆起节目中过往的动人情景,使其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典型人物的主要事迹,历久弥新,实现传播效能的扩大化、深刻性与持久性。

  探索破解电视媒体单一传播平台的难题效果显著,节目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同时发力,取得了同步释放传播力与影响力的联动效应。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以及央视新闻客户端、哔哩哔哩等平台同步直播,全网直播总播放量4504.7万次,央视新闻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平台对典型个人故事的推送,与颁奖盛典的主要内容互相呼应,实现了电视和移动终端的跨平台传播。如,此次除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对本次颁奖盛典进行全程报道外,微博也在传播链条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强势登上热搜。2022年3月3日晚节目播出后,《感动中国》的相关词条迅速登上热搜,上榜话题达到71个,强势占据热搜榜单前列。如话题#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阅读量达2.8亿次,“夫妻俩用唯一一只手举起奖杯”登上热搜榜单第二位,累计阅读量达2.9亿次等,这些引发热议的话题,将过去一年中,那些值得被人们记住的感动悉数纳入各个平台的叙事轨道之中,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持续性传播模式。精神与品质之可贵,永远值得人们传颂和弘扬,无论是千钧一发之际的闪光刹那还是经年累月的光荣绽放,理应被更多的人看到。《感动中国》用创新传播模式表明,中华民族对伟大精神、崇高品格、民族气节、英雄风骨的推崇,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更被当下的时代所推崇。

 ↑微博热搜榜置顶及热门话题

  二、多重文本:定制内容适配不同用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技术特点决定其互动性较弱,观众的反馈无法被直观且及时地获得。《感动中国》通过在不同的平台,尤其是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所进行的传播,一方面能够在评论区得到大众的赞赏与认同,使节目内容在本体内容之外创造了“第二文本”,观众的评论接续传播的良性循环,以一种具有个性化、感染力的语态又推动了“第一文本”的传播;另一方面,节目方也能通过观众的意见与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节目编排。与此同时,不同平台的传播机制与认知逻辑,也注入到节目自身的体系之中,构成了节目的一部分。“1+N”模式之下,一系列短视频平台、互动类平台相关信息的连续传播,促发了相关“话题”的讨论,精彩的热评不断,使节目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内涵得到深度挖掘与全面扩充。

  《感动中国》节目融媒体传播的成功之处在于针对不同平台,采取定制化的不同文本。通过灵活变通的文本,来适应各个平台的特性,从而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如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故事的叙述与图片相互穿插、照应,图文并举、语言生动。直观易懂的标题,一言半句即生动凝练地概括了人物事迹。如《他是电影原型之一!提刀为火药“整形”三十年》讲述火药雕刻师徐立平的匠人人生,全网总阅读量超25万次;《90后女孩感动中国,主持人用唇语对她说了一句话》,全网总阅读量超10万次,道出失聪女孩不服输人生与她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不同文本形态构建了丰富多样的语态,也满足了不同平台用户的偏好与需求。白描式的片段,细碎却往往能够直击人心,如推文《“想你的小花”流泪写信:我们都好,只是少了你》中,穿插着守岛人王仕花写下的对丈夫的思念,一字一句中,有平淡的生活光景,有真实的幸福回忆,有未尽的思念和期许,全网总阅读量超过24万次。所有的推文都在于重点处使用彩色字体或加粗,使得信息更加直观明了,主题突出,方便受众浏览。而在微博平台上投放的文本避免长文字的书写,微博所使用的热点话题,较之公众号推文更加简单明了,如《夫妻俩用唯一一只手举起奖杯》,《感动中国清华女博士不想被当弱者》,《中国航天名场面总导演天团同框》,一个个话题用关键词句聚焦人物的核心特征,定格感动的重要瞬间,吸引着受众感受这些坚持的力量与品格的鼓舞。

↑哔哩哔哩平台up主合作超燃混剪视频

  三、叙事策略:个体与时代的记忆书写

  20年来,《感动中国》始终坚持深耕群众路线的理念,节目立意与叙事策略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感动中国》的舞台有着非比寻常的包容性。一年一度的盛会,各方英才汇聚一堂。他们身份各异,却都有着同样宝贵的精神特质。近年来,《感动中国》愈发呈现叙事重心向普通人转移的倾向。为了适配社交媒体特性,2022年《感动中国》融合创新项目组策划的系列预热文章着重将叙述视角聚焦于普通群众,侧重关注个体故事的深度挖掘。透过当事人的口述经历,为我们打开人生与生活的另一重视角,看到同一方水土上的别样人生。例如,《特别的团圆照》用3-4分钟的视频,将修路英雄毛相林的故事娓娓道来,展开平凡中的感动与伟大,足以让一众人群为之鼓舞,为之喝彩。以第一人称回忆口述的方式,垒叠起叙事的厚度,缩短了观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这份感动更为真切。而此次颁奖盛典过后在微博平台上当事人的发声回应与感想,更进一步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将感动传递延展。全网阅读量超过958万次。

  叙事最可贵之处,从不在于辞藻的繁复与策略的迂回精巧,而在于语言背后叙事者的一片诚挚。“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以细节的魅力展示”,《感动中国》的文字摒弃了文学化的修辞与比拟,舍弃了精巧的叙事技巧与文字编排,以最朴素的语言书写人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晓畅的语言书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平凡的生活中有奇趣与欢喜,时代的篇章中更有宏大与浪漫。《感动中国》聚焦平凡生活的伟大,把个人的理想嵌入时代的浪潮之中,赋予生活中细碎瞬间伟大的意义。无论是公众号上的推文,还是微博上的视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动人的故事,都包含着个人体验与时代记忆的相互构建,完成了小人物故事与大时代背景的共同书写。

  四、价值坚守:在变与不变中赓续传承

  社会生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切都在以难以预知的速度改变与发展。《感动中国》一路走来,在时代叙事中弘扬正气,在个人故事里凸显人文关怀。在跨平台传播中,即保持其重大题材的真实厚重,主流底蕴,又能有效触达广泛受众,吸引更多年轻人群关注。从早期强调庄重、仪式化的专题盛典,到如今跨平台、多文本的齐奏共演,串联起中华美德的时代谱系。它记录了无数闪光的壮举,为观众带来历久弥新的感动,用这份持续20年的声音,坚定地告诉我们——总有一些东西恒久不变,也总有一些人和事值得被永远铭记与相信。这份可以被寄予信任的不变,便是我们时代中最可贵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融媒时代,《感动中国》融合传播方式的升级迭代是应时而变,但传播的核心命题永远是“人”。无论是颁奖盛典还是短文、视频,所承载的永远是直抵人心的“人”的故事,这正是《感动中国》的“不变”。那些在平凡中成就“不凡”的人物,他们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着无数面对坎坷上下求索的人们,代表着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能量。千万年前,有愚公移走太行王屋二山,那份赤诚与坚守如今在开路英雄们身上重现;同样,古有神医妙手回春,使困顿之人免受苦痛,如今为人们送去健康与生活希望的新时代榜样就在身边。正义需要匡扶,生命需要救济,爱与关怀需要传递。正是坚信这一点,才有人愿为常人所不敢为,忍常人所不能忍;也正是坚信这一点,《感动中国》行进至今,与观众相伴20年。2022年3月8日晚,《感动中国》再度播出,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35亿人次,相关博文互动点赞量超过120万人次,相关视频在线播放量超过2.6亿人次,单场直播观看总数超过4504.7万次,由此足以见得《感动中国》一以贯之的传播能量。

  《感动中国》之“变”,在于以新形态和新渠道更好地与观众交流,“不变”的则是价值层面的传承赓续、一以贯之:理想的坚守与信念的传递永不过时,无私与奉献的善念壮举至今闪闪发光。我们和这个时代需要这份可以被看见的感动,《感动中国》持之以恒的坚守与传播,打开了一扇扇窗,让人性之光从中洒落,笃定而自如,如潺潺流水,永不止歇,流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作者:顾亚奇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编辑:刘珊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以融媒传播理念讲好“感动中国”的故事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