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徐也晴 视频 彭俊):2022年3月,北京冬残奥会遇上了全国两会。这一“机缘巧合”不仅为残障人士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为广大群众搭建了一座了解残障人士的桥梁,并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据了解,北京冬残奥会三个赛区的所有场馆均同步考虑了无障碍设施赛时和赛后利用的双重需求,旨在为城市留下更多的无障碍遗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在履职期间,多次将目光聚焦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今年她不仅带来了关于建筑领域的新提案,也谈到了无障碍环境在这一年间的改变。
央视网记者:今年您关注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把目光聚焦于此?
冯远:今年我提交了三个提案,都是聚焦于建筑领域的。分别是关于进一步提高住宅品质、加强建筑外墙安全管理和提高建筑设计收费标准。其中后两个提案是之前已经提交过的,今年又进行了补充完善。
提出进一步提高住宅品质的建议,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住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我国住宅仍然存在着规划设计不合理、保温隔热性能不够、房间隔声差、排水管噪声大、卫生间异味、墙面或者楼地面渗水、门窗气密性不够、收纳空间不足、无障碍设计不到位以及户型缺乏未来适应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居住的品质,还容易引发邻里纠纷。
此外,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住宅的抗震性能关乎广大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当今城市大量人口居住在高层建筑里,因此发生地震后,这些居民难以被有限的地面空间所容纳,所以我认为,以前采用的集中公共场所避难方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住宅使用人群中还包含了大量的老人和幼儿,而这类人群在发生地震时逃生的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提倡居家养老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更加凸显。因此我建议进一步全面提升住宅的品质,提高住宅的抗震韧性,减少地震损失,保证快速恢复使用,满足在灾害期间能保证社会基本运转的要求。
央视网记者:去年两会您聚焦无障碍环境建设,过去一年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变化?
冯远:每一次大型的运动赛事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促进,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尤其如此。此前,北京冬奥组委编制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明确要求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应当为所有人提供无障碍的包容性环境,这一条实际上是改变了人们对“无障碍只为残疾人服务”的认识。也就是说,健全的无障碍环境是要为所有人提供无障碍服务。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上,有很多地方都令我印象深刻。比如,以前我们只关注残疾人的座席配比,本次冬奥会除了陪同座席外,还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礼遇座席,服务于孕妇、老人等不乘轮椅的行动不便人士,更加体现了通用性。以前场馆无障碍通行,只是关注水平垂直交通方式,轮椅可达性,而本次冬奥会则关注到残疾人流线的直达性,一下车就可以直达更衣间,在更衣室与赛场间还铺设了仿冰道,减少交通方式和设备的转换。以前场馆无障碍卫生间多停留在满足有无即可,对数量没有明确要求,本次冬奥会在国内首次提出设置比例要求,例如,为每15个有需求的人提供1个无障碍大便器、1个无障碍小便器。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些大量的改进之处也反映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提升空间还很大,现有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其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完善。第一,国内还有很多省市的体育场馆,虽然并没有条件去承办国际和国家级的赛事,但是他们是人们日常健身的最佳去处,我们更加需要加强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满足更多人锻炼、健身、比赛的需求。第二,除体育场馆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商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住宅等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出行不便的残疾人也能享受现代社会设施,顺畅自如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第三,除了硬件方面的提升外,也需要提升软件方面的无障碍服务,比如通过培训加强城市志愿者的无障碍服务意识,广泛宣传无障碍的知识,实现从专业人士懂无障碍设计到全民了解无障碍的重要性,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和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力度。
编辑:徐也晴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