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阚纯裕 吕媛媛):你是不是常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有一些事情等着你去完成,你却迟迟不愿着手解决,一旦有工作、学习,就要想方设法先拖延一会儿?在待办事项面前,小说、电影、综艺,甚至做家务都显得更有吸引力?新年伊始,央视网联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开讲新年心理学,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陈雪峰应央视网记者邀请,带你一起战胜拖延。
1.“拖延”是一种心理问题吗?
陈雪峰:准确一点讲应该是“拖延行为”,一说拖延症,我们会容易想到这是不是一种心理问题,我更愿意讲拖延行为。如果要说是“症”那就是疾病,就得在临床上有诊断的标准,由医生去判断是不是疾病。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讲自己有心理疾病,更好的一种说法还是判断自己是哪种行为。
2.为什么人们会拖延?如何战胜拖延?
陈雪峰:先来分析这些拖延行为的原因,针对原因我们才好去找解决办法。
第一类,因为不自信而产生的拖延行为。要做一件事情,但是感觉这件事情很难,或者条件不具备,或者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这件事情,所以就拖延,有畏难情绪。因为不自信而产生的拖延行为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动手去做,因为你的不自信来自于觉得自身能力不足,或者条件不具备。能力得靠实际行动才可能去提升,条件不具备,也得靠实际行动去争取条件、创造条件。再大的问题也要一步一步去做,可以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任务,先从能力和条件允许的角度去做,一点一点地完成,你就发现不需要拖延了。
第二类,可能是因为不乐意而产生的拖延行为。事情可能比较单调,或者你认为这个事情做完了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尽管有能力,但是不愿意去做。这种情况我觉得可能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这个事情是必须去做的,再拖延也没有用,你不乐意等于是在增加自己的情绪成本。拖延的过程中,你会有很多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还不如索性就把它做完。早一点把它做完了,这种不好的情绪体验也就结束了。
第三类,不着急的拖延行为。反正还有时间,离截止日期还有点远,我就拖一拖。这种其实也是比较多的,真要拖到了必须得完成的时候,可能也能够完成。但一旦有其他的突发事情,导致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件事情怎么办?别人给定你的截止日期很遥远,你给自己定一个相对近一点的截止日期,避免长时间的焦虑。
还有一类,有可能是因为觉得不完美而拖延。有很多人说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觉得一件事情没有做好,所以这件事情总做不完,也在拖延。
这种拖延行为,也得区分一下。有些人的确是希望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这个时候要调整一下认识上的误区,任何事情其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与其去追求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不如先一点一点地去做,每做一点就有一点进步,做到更好。
还有一种情况,实际有些人并不是真正有所谓的完美主义倾向,而是给自己找借口,逃避做一些事情,或者说逃避失败。给自己一个追求完美的借口,这个是“鸵鸟行为”,鸵鸟把自己的头埋起来了,但危险还在身边。这个时候也要告诉自己,一次、两次可以拿完美主义倾向作为借口,但时间长了,既欺骗不了自己,也欺骗不了别人,大家都知道你可能是在逃避一些事情。这个过程其实也很痛苦,又浪费时间,又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如行动起来。
编辑:阚纯裕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