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大运河流淌进新时代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12月31日 16:21:19
央视网 | 2021年12月31日 16:21:19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北京市委网信办、天津市委网信办、河北省委网信办、山东省委网信办、江苏省委网信办、浙江省委网信办、河南省委网信办、安徽省委网信办、央视网联合主办,大运河沿线八省、市重点新闻网站协办的“千问千寻大运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八地举行。

  此次主题活动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展现新时代大运河的新风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围绕大运河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成就,在今昔对比中展现新时代大运河的新风貌。

  生态优先 运河之畔的绿色新画卷

  在大运河北京段的上游,有一段46万平方米的开阔水域,是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和北运河这五条河流的交汇处,俗称为五河交汇处。在这里,芦苇摇荡、水草依依,野鸭嬉戏、鱼鸟栖集,是附近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滨水场所。

  由于今年汛期本市降水偏丰,带来了丰沛的水资源,统筹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各方面因素,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了2021年汛后至2022年汛前全市水资源配置调度工作,调度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水源,重点向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3大水系生态补水。

  经过北京市水务局统筹规划,生态补水期间,计划为北运河流域配置1.38亿立方米生态用水。截至目前,已有9300多万方清水从密云水库源源流出,最终通过小中河补进五河交汇处,再通过北运河、运潮减河等河道向下游流去。

  几年前,五河交汇处是一个了无生机的防洪排涝河道。近年来,北运河管理处通过栽种水生植物、人工重构水生态系统、细水急流、闸门轮调、人工涌浪等举措,整体提升五河交汇处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以前因为水少,小中河、温榆河水质较差,导致五河交汇处和下游河道水质不佳,但是这次补水对小中河水质提升较为明显,大量清水流入下游,对全线水质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北运河管理处生态环境科科长杨子超说。

  (大运河北京段干流水质有了显著提升)

  在此次主题活动中,媒体记者走进大运河河北廊坊香河段,聚焦景观环境质量和沿岸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领略新时代大运河的新风貌。

  近年来,香河段加强沿线景观治理工程,在河道整治方面累计投资910万元,清理河道树障,规范河岸线非法采砂取土行为;垃圾清理方面,对北运河、小友垡排干渠水面和沿岸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景观绿化方面,实施了运河沿线景观绿化工程、运河之约节点公园项目和运河大道景观绿化工程,沿岸两侧1000米范围内全部绿化,绿化面积达1.2万余亩,生态景观整体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香河段还全面推进水质达标提升工程,投资308万元对平安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升级改造,尾水处理后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严格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适养区范围,并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生态保护是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的基础。京杭大运河宿豫段(又称中运河),西起宿迁闸、东至泗阳交界,流经顺河街道、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陆集街道、仰化镇等地,全长39.7公里,除防洪排涝外,还担负着南水北调、灌溉、航运及沿途工业、生活用水等任务,对发展经济、交通运输、文化、调蓄水量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运河堤顶路建设)

  “前几年,中运河沿线出现了发展中的烦恼,存在诸多与水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发展、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相矛盾的问题。”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水利局党委委员高冉介绍,近年来,宿豫区精心打造中运河生态水韵,创新实施“专业+常态”管护试点工作,实行“公益助贫+辅助巡河”模式,将河道环境管护与公益助贫相结合,从中运河沿线各乡镇分别聘请两名低收入户作为“公益助贫巡河员”,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制定考核办法,组建专业巡河队伍,12名巡河员实现中运河岸线巡查全覆盖,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加强非遗保护 开创特色文化产业

  一座城市的形成,往往源于河流带来的人口聚居,随着人们经年累月的活动,一方人民的文化志趣和精神财富也应运而生。

  在“九河下梢”天津卫,纵贯多个行政区的大运河像一座摇篮,孕育了天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弥足珍贵的生产生活技艺和人文精神,正作为一个个非遗项目,顽强、蓬勃地在津沽大地上传承。

  提起“泥人张”三个字,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或许是冯骥才先生那篇曾入选初中课本的《泥人张》。故事开篇一句“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道出了“泥人张”在天津传统人文艺术中的地位,也道出了“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及其后人在这项手艺上浸润百余年的底气。

  (位于古文化街上的泥人张世家)

  百余年历史沧桑,“天津泥人张”泥塑早已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泥人张美术馆馆长、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坊主张宇是“泥人张”第六代传人。谈及对泥塑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张宇言谈间充满热爱。他直言,对一门艺术的热情,是能否坚持钻研下去的关键。

  在张宇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艺术传承并不是简单地手把手去教,而是要看后来人的兴趣、天分和基本功,和适合的人一起走通这条路,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传人,“我能做的就是把泥塑艺术在自己手里传承下去”。虽然随着社会节奏加快,越来越少人肯耐下心打磨基本功,静下来慢慢寻找艺术创作的感觉,但张宇觉得“只要人们还愿意欣赏泥塑艺术中所蕴含的魅力,这项艺术就一定能传承下去”。

  国家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13个、区级项目38个……这是天津市南开区足以自豪的非遗数字。从与市民文化息息相关的“泥人张”,到顺着运河自苏州传到津门的联升斋刺绣,这些非遗项目宛如流动的血液,为南开人文历史谱写精彩乐章,共同构成这片土地上绚丽多姿的文化产业。

  滑县是道口古镇所在地,流淌不息的大运河如同一本厚重的典籍,记载着这里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作为黄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叠加区域,滑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衍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安阳滑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展馆,就集中展示了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魅力。

  (滑县孔氏手工绣鞋)

  据介绍,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73项。其中,滑县木版年画、大弦戏、大平调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口锡器、秦氏绢艺、安绣、故道家纺老粗布等民间工艺驰名中外。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展馆位于大运河(滑县段)岸边,利用粮仓而设,以千年大运河文化传承为主题,展示了大运河沿岸数千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馆设展厅4个,布展面积1000余平方米,展出包括传统戏曲、传统体育与杂技、传统医药和民俗等,是因运河而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场馆。

  发展高质量经济 展现新时代大运河风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经济奠定了浙江湖州的经济基础。千百年来,湖州沿岸的人民依水而居、傍水而作、因水而兴,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多年来,湖州连续举办了湖笔文化节、丝绸文化节、茶文化节、鱼文化节等运河文化活动,从而扩大了运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也成为了湖州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湖州丝绸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2015年6月25日,钱山漾遗址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同年,丝绸小镇也正式落户在西山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融合了4700多年历史的丝绸文化与传统丝绸产业。据介绍,未来这里将逐渐建设成为集丝绸产业、历史遗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丝绸文创度假小镇”。

  (湖州丝绸)

  蚕桑文化也为湖州旅游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昔日单纯的种桑、养蚕、织丝,到如今走循环经济与休闲旅游之路,湖州的蚕桑业逐渐从一产、二产,蜕变为“1+2+3”全产业发展的典型。

  安吉梅溪镇马村村被誉为“浙江蚕桑第一村”,近10年来,一直在探索蚕桑产业的蜕变之路。如今,这里已经走上了一条蚕桑循环经济之路。村民只养一季秋蚕,果桑采摘之后的桑叶可以继续养蚕;桑果可以卖给村里的蚕桑合作社,用来榨桑果汁或做成桑果干;蚕沙可以养鱼,鱼塘塘泥又能给桑树施肥;废弃的桑枝打碎后,则可以用来做桑木耳的菌床……同时,当地正在打造桑海观光和桑园采摘精品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以“住下来”。

  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畔,被古运河贯穿东西。其境内的峄州港是枣庄段最大的港口,也是山东省内停靠等级最高的内河港口。近年来,古邵镇借水发力,古运河上的“明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山东建材产业规模全国第一,枣庄更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站在港口的航道边,随时可以见到装船的景象。沿着1800米的地下廊道,一车又一车的石子填饱了货船的肚子。峄州港副总经理刘刚介绍,从2017年开航至今,峄州港累计吞吐量达到2000多万吨,其中90%左右是建材。

  (峄州港)

  下一步,峄州港将致力于建成集生态港口、物流配送、仓储商贸、加工制造、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港航产业园,推动周边港航物流、临港加工、运河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无独有偶,宿州也是一座因大运河而兴的城市。汴水在宿州当地又称古汴河,指的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大运河宿州段全长141.5公里,流经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共3个县区、涉及14个乡镇,其中94.5公里的河道遗址埋于地下,47公里有水河道(含世界文化遗产段)位于泗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宿州至江苏宿迁泗洪境内开挖了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线基本平行古汴河,故被命名为新汴河。数十年来,新汴河发挥着排洪、灌溉和航运等作用,造福着沿岸人民。近年来,河道淤积严重,船闸年久失修,部分桥梁阻碍航行,航运功能日益萎缩,全线处于断航状态。

  2018年,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汴河航道全线贯通后,年通过能力可达3000万吨,上连中原经济区,下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无缝对接,开辟一条崭新的豫皖苏及长三角地区航运大通道,在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与建成的高铁站及待建的机场形成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重新实现宿州乃至皖北地区通江达海的美好夙愿。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千问千寻大运河】大运河流淌进新时代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