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2018年6月2日,船进入黄浦江,刘殿魁小儿子拿起手机与父母自拍合影,定格美丽瞬间。这些高楼大厦是船家们一船船运出来的,见证了运河城市日新月异变化。
以船为家,撑船营生,从开水泥“蛋壳船”到集装箱“内河航母”,从跑单帮“运石子”到河海联运“运箱子”,从跨入全国亿吨港到创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浙江湖州运河船上人家40余年的风雨航程,正是内河水运转型发展变化的浓缩。
拍摄于2018年6月2日,刘殿魁船用上了AIS、视频监控、高频等先进驾船辅助设备,比以前开船既安全又轻松。
拍摄于2018年6月2日,在刘殿魁眼里,现在的运河越来越宽,运输船也越换越大,千吨级船与千吨级航道相匹配。
拍摄于2018年6月1日,老刘的妻子刘阿娣说,现在航道拓宽了,沿岸整治了,水乡村庄也越来越美了。
拍摄于2018年6月2日,空闲时,妻子刘阿娣种种花草,船上成了流动的花园,既愉悦心情又锻炼身体。
拍摄于2018年6月2日,停航间隙,对于刘殿魁来说,最开心的事,就是孙子与他视频连线,告诉他在学校里又获奖了,乐得合不拢嘴。
拍摄于2018年6月2日,刘殿魁夫妻俩翻开相册,回忆这40年的风雨航程。
在安吉川达21号内河集装箱船上,今年62岁的刘殿魁,长期跑长湖申航道安吉至上海,运送当地竹制品绿色家居外贸产品。270公里的航程,往返一趟需四五天。
这条江南运河,刘殿魁撑船跑了40多年,先后驾驶过小木船、水泥挂桨机船、钢质挂桨机船、落舱机船,经历十余次船舶更新换代。1971年,从江苏兴化老家过来的刘殿魁, 他15岁就跟随父亲一起跑船,在安吉梅溪一带,手摇7吨木船,运送石块,靠两人抬上下船,很苦很累,挣工分换口粮。
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长湖申航道处于自然状态,船舶通航能力100吨级以下。
19岁那年,刘殿魁上了梅溪公社集体运输船队,在船上认识了刘阿娣,并结婚生子,夫妻俩靠船上微薄工资,养家糊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压抑多年的商品经济意识复苏,加上湖州周边上海、杭州等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石子、黄沙、水泥等建材需求量越来越大,种地农民渴望脱贫致富,胆大敢闯,下水“淘金”,个体经营运输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据统计资料,1982年长湖申线一年的货运量达1900万吨,比沪杭铁路的年运量还多300万吨。1984年,刘殿魁夫妻俩辞掉船队上的工作,决心自己单干,东筹西借了3000元,从无锡航运公司买了条40吨二手水泥船,从本地装运黄沙、砾石运到上海,赚到了第一桶金。老刘回忆说,当时的长湖申航道船多、河道小,最窄的航段,两船不能交会,时常引发堵航,大堵三六九,小堵天天有。航道里密密麻麻都是船,一堵就是十天半个月。
拍摄于1987年,刘殿魁与妻子最早靠水泥挂桨机船起家,被称为“蛋壳船”,那时开船全凭胆量和经验。
遇上洪汛期,湖州老市河水闸关闭,上游长兴、安吉航运中断,有时一停船就一个月。 长湖申线堵航断航第一次引起了新华社等国家媒体高度关注。后来,“中国小莱茵河”长湖申线被列入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江水系重点整治航道之一,“卡脖子”航段大规模改造拉开了序幕。 4年后,老刘一狠心卖掉了水泥船,加上自己的积蓄和亲戚朋友借的,凑足7万多元,建造80吨钢质双机挂桨机船,动力和抗碰撞性能,比水泥“蛋壳船”强多了,一路引来跑船同行的啧啧称赞。
拍摄于1988年,挂桨机船船小、条件差,又不安全,儿女从小随船带,就连上街买菜也要把他们带在身边。
1992年,上海浦东大开发,掀起了建设高潮,建筑材料需求剧增。湖州装运到上海的船,还没等卸货,等在码头上的包工老板,就迫不及待把钱扔到船上,生怕这船货被人抢走。老刘抓住商机,建造了150吨钢质挂桨机船,开始跑单帮,自己装运黄沙、石子买卖,一趟货赚上三四千元,夫妻俩一年收入最少10多万。从那以后,老刘赚了钱就想换船,基本上三四年换一次,一发不可收拾,换船频率越来越高,船越换越大,赚钱越来越多,到了2008年,刘殿魁拥有2艘千吨级船、1艘600吨级船。其实,老刘跑单帮风险大,最困难时,货装运到上海一个月都卖不掉,真是亏本经营,遇上老板欠款跑路了,拿不到钱,20万元打了水漂了。
拍摄于1997年,船靠安吉梅溪家门口休整,是刘殿魁最惬意的日子。
拍摄于1997年,刘殿魁在260吨落舱机船上贴对联、过新年。整个安吉梅溪市河停满回港过年船舶。
拍摄于2003年,长湖申航道大堵航。2001年,长湖申线湖州船闸至江苏平望段堵航20多次,累计堵船时间670小时,受堵船舶12.03万艘。到了2002年,堵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
拍摄于2004年10月,开挂桨机船与船交会时,站在船头靠手摇旗或喇叭鸣笛、红绿舷灯发出信号。
2010年,正当湖州港跨入全国亿吨港行列,矿建材料水运量达到历史高峰时期,老刘看好水运集装箱发展前景,果断转型,拿出了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加入安吉川达船务公司,并把散货船改装成集装箱船,从“运石子”转向了“运箱子”。“比起以前,现在开船轻松,收入稳当,一年纯收入30多万”。刘殿魁说。 三个子女继承了父业,撑船跑运输。2012年后,老刘的大儿子、女儿女婿、小儿子先后卖掉改装的船,新建3艘48标箱集装箱船,船上装的箱子更多,行驶更安全,生活更舒适,住上宽敞的两室一厅水上“公寓房”,并在县城里买了商品房。撑了一辈子船的老刘与妻子,现退居二线,在小儿子刘华明船上帮忙。
拍摄于2013年3月5日,在安吉川达集装箱码头,48标箱集装箱船开足马力,装运竹制品绿色家居外贸产品,水水中转,出口海外。
船停靠长湖申沿途水上服务区“驿站”,刷卡接取岸电、饮用水和超市购物,船上冬暖夏凉。刘阿娣高兴地说,“现在船上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就像做梦一样,真的没想到”!智能手机改变船民的生活,船上互联互通,不再单调寂寞。老刘说,现在船舶进出港报告,不用打“黑的”到海事所签证,可以在掌上点点轻松完成,而且手机上刷刷朋友圈、浏览新闻、打打游戏,打发空余时间。
拍摄于2017年10月30日,内河集装箱船成为江南运河长湖申航道上一道靓丽风景。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加速,四通八达的运河“血脉”,连通长江、海港,成为开放经济一条纽带。湖州500至1000吨级高等级航道达316公里,形成通江达海航道网络。作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的湖州,正如老刘经历一样,倒逼传统水运加快转型,大力发展河海联运,推进水运供给从数量增长到品质提升,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绿色发展。2017年,湖州港时隔三年重回“亿吨大港”,矿建材料占比由高峰期的83%下降到50%以下,进出港货物占比由原来14%比86%调整到42%比58%,集装箱吞吐量由2010年的不足1000标箱发展到2017年的35.36万标箱,年均增长高达75.7%,吞吐量和增幅均位居全国同类型内河港首位。今年1至7月湖州港完成23.28万标箱,占全省内河集装箱吞吐总量的60%以上。
0
南太湖号
湖州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