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记者手记:大运河畔品南开

来源:津云 | 2021年12月30日 12:21:03
津云 | 2021年12月30日 12:21:03
原标题:【千问千寻大运河】记者手记:大运河畔品南开
正在加载

  京杭大运河蜿蜒流淌过天津多个行政区,这是空间上的广度;运河水自天津筑城设卫便滋润着一方人民,这是时间上的长度。空间与时间的纵横交织,便是运河之于津门的魅力。

  循着运河流淌的方向,记者走进天津市南开区。南开运河段在空间上不算长,境内运河水道只有1.7公里;南开的运河在时间上却又很长,老城厢已被运河水浸润了600余年。运河和老城早已互为表里,脉脉相通。

  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西南的开洼地带,明永乐年间天津建城后,南开区鼓楼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老城厢”,成为天津最早的人口聚居地之一。数百年间,人们陆续在老城厢定居,带动了城市雏形形成,也凝聚了独特的市民文化。

  天津老城博物馆

  光阴荏苒,世殊时异,如今的老城厢早已随社会发展和城市改造变了容貌,但那些流淌在天津人血液里的文化民俗、生活志趣,却还在顽强地传承。

  这里有天津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三进四合套院落。这间清末民初英商天津麦加利洋行买办徐朴庵的旧居,如今被改造为老城博物馆。靠着特具天津风貌的建筑和市民捐赠的器物,还原了旧时天津人的生活细节,唤起人们的乡土之情。

  这里有让天津人引以为傲的曲艺氛围。清末天津卫“四大茶园”都在老城,而如今的曲艺盛况也不遑多让。在老城小梨园,每日固定场次的相声表演总能吸引不少市民,老百姓们专业的欣赏力和充沛热情,让小梨园负责人直呼“有天津的相声观众,真是幸福”。

  老城小梨园中的表演(受访者提供)

  非遗,则是运河千年流淌痕迹活的又一个见证。运河沿岸人民的文化志趣和精神财富,或多或少都可以从运河上找到源头。

  国家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13个、区级项目38个……这是南开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足以自豪的数字。与老城文化息息相关的“泥人张”,随着苏州绣娘传入津门的联升斋刺绣,它们宛如流动的血液,将传统文化的旺盛活力不断输送到南开区各个角落。

  享誉中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最早用于制作泥塑的材料,就源自海河畔的泥土,那些杂质少而细腻的泥,是做泥塑的上好材料。

  “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这位冯骥才先生笔下能随手捏出惟妙惟肖“海张五”造型的手艺奇人,就经年累月坐在运河畔的码头、茶楼里,观察着芸芸众生相。也因此,他手下的活计才能那么传神。

  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的作品

  位于古文化街上的泥人张世家

  联升斋刺绣又是绝佳一例,“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技术,却在距苏州千里之外的天津落地生根,流传百年,终成天津市级非遗。究其原因,正是靠大运河水从南方运来的蚕丝,正是沿着运河北上成为教习的苏州绣娘,才让精美的苏绣艺术在天津这座北方重镇发芽成长。

  联升斋刺绣作品《天后圣迹图》

  运河水不仅滋养土地、哺育人群,还如一支画笔,谱写出沿岸经济繁荣。滔滔河水东汇入海,一段河,一片海,搭织起经济发展的摇篮。

  落户南开区的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致力于海域海岛资源开发策划、申请、交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他们看来,海洋经济蕴藏着无限可能性,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有时,打破藩篱和框架,才有可能更进一步,这正与人类挑战大江大海的勇气异曲同工。

  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

  南开区在为高新技术企业培植土壤中,也让人看到了坦诚与务实。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的相关减免政策、各色人才的大量引进,都让南开区逐渐成为创新高地。优质的教育科研资源和富有经验的技术转化能力,让众多人才将南开区视为创业沃土。

  天津是中国古代唯一有明确建城时间记载的城市。它于1404年12月23日正式建成,刚刚过了617岁生日。数百年间,天津城市面貌早已改头换面,染旧作新。然而,滔滔运河水却在荡涤岁月中将宝贵精华沉淀下来,它宛如一条丝带,联结着古今异趣,串起天津人民的精神世界,缓慢而坚定地流向远方。(记者 侯沐伟)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千问千寻大运河】记者手记:大运河畔品南开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