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列入中国大运河遗产点的园林有哪些?

来源:我苏网 | 2021年12月28日 16:56:08
我苏网 | 2021年12月28日 16:56:08
原标题:【千问千寻大运河】列入中国大运河遗产点的园林有哪些?
正在加载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重要指示精神,我苏网积极参与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组织的“千问千寻大运河”网络主题活动。以文化为内核,策划推出“云赏大运河”、“运河百问”、“大运河进行曲”、“大河之上”等内容多元,形式丰富的新媒体产品,深入宣传运河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成就,在今昔对比中展现新时代大运河的新风貌。

  中国大运河建立了什么样的遗产监测预警系统?

  中国大运河建立了“一总多分”的监测管理体系来保护管理运河遗产。

  中国大运河遗产特点决定了大运河的管理模式和监测预警工作运行机制。中国大运河主要的特点在于线性、活态及管理部门和层级的复杂。在管理层级上,大运河遗产分为国家-省-市(遗产区)三级。这就要求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必须满足不同层级的管理需求并可复制、可向上向下扩展,满足多级管理的需求。因此,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了“一总多分”的技术体系和“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工作架构。各遗产地分别建立监测预警平台既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大运河遗产进行监测管理,又向上对接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同时,各市县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服从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和省级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分级管理。

  作为巨型线性遗产,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采用了试点先行,先点后面,整体覆盖的建设模式,较好完成了大运河遗产监测工作的推进国家文物局选择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牵头城市扬州作为大运河遗产监测工作的试点。从2011年开始,扬州市申遗办进行了基础调研,需求分析,梳理出遗产管理责任单位,进行工作对接,探讨影响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主要因素;逐步厘清扬州段平台的监测对象、内容和指标;制定出《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管理工作规则》、《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预警指标》、《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监测数据报送工作细则》等工作制度,形成相关监测管理机制,保障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预警工作的有序进行。2013年3月,完成了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两期建设,建成了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中心、档案资料中心,完成系统的五大基础数据建设,实现了数据汇总分析、视频监控、动态视频分析、GIS专题图查询等功能;与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档案工作实现网络对接,并对部分遗产点的视频实时监控集成;完成了实体档案、电子档案的建设,实现了动态视频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遗产监测预警流程里信息采集、录入、分析、预警、处理、上报等一系列步骤都体现出与相关机构协同工作的跨部门特性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跨部门合作的立体监测网络。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2014年9月26日召开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会议上评价的:“扬州市建立起了覆盖全部遗产点段、监测指标完备、多部门联动的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预警体系,为其他大运河遗产组成部分监测预警体系和国家级总平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成功的背景下,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委托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在扬州段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通用型平台,并分别部署到其他26个遗产地的30个遗产区,2013年7月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2013年7月,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信司南公司承建的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完成了软件设计。2013年7月,在国信司南与川大智胜两家公司的技术对接下,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与各遗产地通用平台完成数据交换,整个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成。同年9月,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在迎接国际专家考察评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总多分”的工作模式既为其他系列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也在架构上为整个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大运河监测预警管理体系

  大运河扬州段系统

  中国大运河沿线有哪些佛教遗存?

  中国大运河沿线有众多的佛教遗存,有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隋唐时代,洛阳、汴州、楚州、扬州、杭州等运河城市均是佛寺林立,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城市。扬州城有三四十所佛寺,鉴真任住持的大明寺声名远播。南宋的杭州成为运河区域的佛教传播中心,城内有寺院480余所。元朝时,藏传佛教的喇嘛教在大都和运河区域广泛传播。明清时期,运河地区是全国佛教活动的重心,禅宗四大丛林镇江的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都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在中国大运河沿线著名的寺院还有宁波阿育王寺,这是我国现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

  宁波阿育王寺

  中国大运河沿线有哪些伊斯兰教遗存?

  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唐朝初中期,就通过外交、战争和陆路、海路等渠道传入中国。除了从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伊斯兰教还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大量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乘船来到中国,沿着大运河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北方传播。宋元两代在扬州建的仙鹤寺,规模相当大,与杭州的凤凰寺、泉州的麒麟寺、广州的狮子寺,并称我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名寺。元代大都著名的清真寺就是始建于至正年间的东四清真寺。由河北定州、山东济南、河南开封和商丘等地,都建有清真寺。此外,苏州、杭州、宁波等地,也建有规模庞大、宏伟壮丽的清真寺。天津的金家窑大清真寺、泊头镇大清真寺,河北沧州的清真北大寺,北京通州的常营清真寺,山东德州的北营清真寺、临清的老礼拜寺和大清真寺、临西(明代属临清)的洪官营清真寺和张秋镇的清真东寺、济宁的清真东大寺,均建于明代。另外,在扬州还有阿拉伯王子普哈丁的墓园。

  济宁东大寺

  中国大运河沿线有哪些基督教遗存?

  元朝时候,天主教开始传入中国。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罗马教皇惯古拉四世派遣孟高维诺来华传教。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大都第一所天主教堂竣工。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天主教继续从海路传入中国,广东等地率先建立教会。万历时传至苏州、扬州、丹阳、绍兴等运河城市。清朝,天主教继续在中国传播,传教士汤若望曾任中国钦天监正,并在北京修建教堂一所。至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运河地区的教堂达10多座,教徒达3万以上。鸦片战争后,天主教从海路进入运河流域卷土重来,获得了空前发展,不但建造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的天主教堂和为数众多的分堂,而且还创办了一些教会和慈善机构。保存较好的有嘉兴天主教堂、扬州天主教堂、天津天主教堂等。

  嘉兴天主教堂

  中国大运河沿线有哪些著名的会馆?

  在运河沿线城镇,会馆最初的作用是联络乡情和集会、议事的公共场所,后逐步演变为商人们存货、居住和议事的重要场所。大运河沿线著名的会馆有宁波庆安会馆、扬州岭南会馆、聊城山陕会馆、开封山陕甘会馆、苏州全晋会馆等。

  聊城山陕会馆

  中国大运河沿线有哪些著名钞关?

  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南北贯通,商贾络绎,征收过往船只、商品的关税遂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之一。钞关作为中国大运河上的税收关署,既是大运河畅通的产物,也是商税制度在明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明朝称纸币为钞,因起初以钞交税,故称“钞关”。明代禁海,大运河是全国商品流通的主干,全国八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线,从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北京)、河西务(清代移往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苏州城北)、北新(杭州)。万历年间运河七关商税共计31万余两,天启年间为42万余两,约占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90%左右。清代从康熙至嘉庆的一百数十年间,运河诸关税收总额虽有增长,但在全国关税总额中所占比重已从清初的50%降至30%左右。

  大运河沿线目前仅存的一处钞关是临清钞关。明清时期,临清得益于大运河的漕运发达运迅速崛起,“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繁荣昌盛达500余年,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临清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宣德十年(1435年),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督。明朝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

  历史上临清运河钞关为一组建筑群,占地东西长130米 ,南北宽96米,占地四万平方米。面朝大运河,由东向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南北三进院落,设置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厅堂坊舍室四百余间。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大部分成为民居。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80余间,面积六千余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钞关官员住宅若干,保存较好。建筑大都为硬山建筑,青色灰瓦屋面。临清钞关以其建筑保存完好,遗存文献丰富成为研究运河漕运史、关税史、运河城市发展史、货币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临清钞关

  列入中国大运河遗产点的园林有哪些?

  列入中国大运河遗产点的园林有扬州瘦西湖和个园。

  瘦西湖是以河道列入的,尽管河道两侧5米为遗产区,但瘦西湖公园范围内都列入了遗产缓冲区。瘦西湖古称砲山河、保障河、保障湖,是从清代扬州城北垣绵延至北郊蜀冈的狭长水体。瘦西湖水源于城西诸山,水道沿用历代扬州城护城河,并经人工疏浚、凿通,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一条连贯的细长又富曲折变化的线形水体。盐商及盐务官员即利用土阜及湖水间的隙地,建造背“山”面水的园林。这些园林从城北延至蜀冈下,沿水体密集排布,形成连贯的园林集群景观。瘦西湖景观独特的“卷轴画”式景观形态、沿湖密布并面湖开放的园林集群等文化景观要素、高超的景观设计技艺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既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晚期出现的商业文明的独特见证,又与这一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高峰具有最直接的关联,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杰出范例。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点是湖面瘦长,蜿蜒曲折,“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瘦西湖熙春台远眺(潘娟 摄)

  个园是大运河遗产点中唯一一个以整个园林列入的遗产点。个园是清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而成的典型的前宅后园的私家园林。个园,造园之意贴切,缘因主人“性爱竹”,竹叶形似“个”字,故得名。个园整个占地面积达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造园精致,环境清幽。个园是扬州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特点鲜明。扬州园林的特点在个园中均有充分的体现。园内巧妙地运用石笋、太湖石、黄石、宣石造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相应地配以厅馆楼台,使风格迥异的假山,有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个园有南方园林之秀,又具北方之雄。园内最具特色的是“四季假山”,分别采用笋石、湖石、黄石、宣石等不同石种,以分峰叠石体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四季景色,立意精巧,别具一格,陈丛周先生誉其为“国内孤例”,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杰出代表之一。南部住宅组群规整,三轴并列,布局严谨,层层递进,体量宏敞,古拙雄浑,用料考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也反映扬州明清商文化和民居文化。

  个园的假山(黄建军 摄)

  中国大运河沿线有哪些皇帝行宫?

  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都喜欢巡游天下,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其中有几位皇帝喜欢沿运河巡游,所到之地都需要沿河兴建接驾的行宫。现在运河沿线保存完好的有宿迁的龙王庙行宫、扬州的天宁寺行宫和高旻寺行宫。

  天宁寺行宫原貌

  龙王庙行宫是谁建的?

  龙王庙行宫位于大运河中河宿迁段皂河镇附近的运河南岸,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龙王庙行宫始建于公元17世纪末(清康熙年间),雍正五年(1727年)和嘉庆十八年(1813年)两次重修。清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经雍正、乾隆、嘉庆等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龙王庙行宫是大运河沿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帝南巡行宫遗址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见证了运河水神崇拜和中国古代国家对漕运的持续重视。龙王庙行宫现保存完好,总占地2.2公顷,有三进院落,殿宇十四座,建筑面积近两千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御碑亭、献殿、龙王殿、灵官殿和大禹王殿,两侧有钟鼓楼和配殿。主体建筑龙王殿立于须弥座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内部梁枋饰以苏式彩绘。

  宿迁龙王庙山门

  扬州天宁寺行宫为何叫“江南小故宫”?

  扬州天宁寺行宫位于扬州丰乐上街3号,是清代帝王南巡时驻在扬州的行宫。占地约1160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

  天宁寺相传本为东晋太傅谢安别墅,太元十年(385年)谢安镇广陵时居此,后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清康熙帝南巡时曾驻跸于此。乾隆二次南巡时于此建行宫、御花园和“文汇阁”。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重建。至今,篆刻着《南巡记》的乾隆南巡御碑,仍巍然伫立在寺内山门殿的北侧,“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自己撰写的《南巡记》,点明了帝王南巡的主要目的。南巡御碑也成为定格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物证。

  天宁寺建筑群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东西廊房及配殿组成,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东西两侧,构成“一庙五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的格局。整个建筑群对称分布,布局严谨,井然有序,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寺庙建筑群。建筑群内各元素之间有着微妙、虚实的自然衔接关系,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群内同建筑之间“含蓄”的关系。远远望去仿佛飘然在白云之中,被许多人誉为“江南小故宫”。乾隆帝组织编写了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共缮写了七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热河行宫之“文津阁”、奉天行宫之“文溯阁”、扬州天宁寺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孤山圣因寺之“文澜阁”。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是皇帝行宫的一部分,珍藏着《四库全书》七部中的一部,还有全本《古今图书集成》。不幸的是,在太平天国战火中文汇阁被毁,藏书荡然无存。

  扬州天宁寺

  在天宁寺附近,还有一座寺庙叫重宁寺。重宁寺建于乾隆盛世,传说是为乾隆母亲祝寿而建。在乾隆最后一次南巡之前,两淮盐政伊龄阿上奏朝廷,称扬州盐商迫切请求在天宁寺后增建重宁寺,这一奏章得到乾隆恩准。约一年后,一座由盐商出资、僧人了凡主持的新寺便竣工落成。乾隆亲自给这座寺庙赐名,叫做“万寿重宁寺”,“合万姓之寿为寿,所以为万寿也;以下民之宁为宁,所以为重宁也”。重宁寺占地面积1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与天宁寺隔路相望,并称“双宁”。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建筑三进。山门内中轴线第一进为天王殿,殿内悬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御赐“普现庄严”和“妙雨花香”匾,均为原物,另存有清高宗弘历撰写的《万寿重宁寺碑》。

  重宁寺

  作者 姜师立:

  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曾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过程。

编辑:陈诗文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千问千寻大运河】列入中国大运河遗产点的园林有哪些?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