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水,家国情!英雄背后是国家本色、家乡底色……

来源:津云 | 2021年12月27日 22:10:53
津云 | 2021年12月27日 22:10:53
原标题:【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水,家国情!英雄背后是国家本色、家乡底色……
正在加载

  北运河,流淌千年,连通京津。天津北辰,因河而兴,人文荟萃。

  几百年前,皇家粮仓北仓廒设立,这里成了京津重地,北仓的名字由此而来。康熙也曾在这里吟咏桃花,留下了“再见桃花,津门红映依然好”的词句。一百多年前,在这里,中国军民英勇抵抗八国联军,书写了一段抵御外侮的史诗。

  一段北运河,百年家国情。1919年,一位男婴在这里的北仓村降生,取名为杨连弟。后来,他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铁道兵战士,他登高架桥,立下大功,陇海铁路8号桥——杨连弟桥,是中国十几万公里铁路线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铁路桥。1952年,登高英雄杨连弟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他的精神,如今依然在运河两岸、在神州大地传承、弘扬。

  杨连弟

  陇海铁路 登高架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先回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大西北进军,然而,陇海铁路8号桥被敌军毁坏,抢修桥梁的重任就落在了杨连弟所在的铁道部队身上。他们得到命令,三个月内必须修好桥梁!

  这个8号桥,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属于豫西小秦岭山区。桥梁为上世纪20年代由外国工程师设计建造,位于两座山之间的深谷中。当时,敌人将桥梁炸得仅剩5座光秃秃的桥墩,高度接近50米。由于没有大型施工设备,如何爬到桥墩顶部作业,将桥梁快速修复,一度让部队犯了难。

  陇海铁路8号桥

  杨连弟查看现场情况后,提议利用桥上的铁夹板,绑住脚手杆,搭成单面云梯,攀登上桥。经批准后,杨连弟手持长杆第一个攀登,冒着随时掉落的生命危险,他用4个小时成功登上桥墩顶部。

  为了架桥,还需要凿除桥墩顶部大量的混凝土,而又不能损坏桥墩结构。杨连弟创造性地采用了小药包浅眼密爆爆破法,减小爆破装药量,成功爆破100多次,加快了施工进度。当年10月18日,大桥顺利通车,比计划提前了20天。杨连弟荣立一次大功,还被授予“登高英雄”的荣誉。

  杨连弟“登高”修桥的事迹,得到广泛传扬。《登高英雄杨连弟》口述史作者,现任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副会长的北辰人胡曰钢至今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他在山西运城生活时,一位老农得知他来自天津,便询问他是否知道天津北仓,还跟他说起黄河南岸陇海铁路杨连弟桥的来历。

  胡曰钢听后深受触动,“当时我就说,我就是天津北仓的……你看,连我们广大农民都知道杨连弟的英雄事迹。”

  爸爸抱了他一晚上

  杨连弟出身北仓村的贫寒家庭,家里距北运河只有几十米。他自幼吃苦,14岁就开始帮工种地,做过电工,架子工,身手灵活,善于用脑。

  今年77岁的杨长林是杨连弟的长子,是一名退役军人。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一幅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的样子。对待家人,父亲既是忙碌、冷漠的,又是慈爱、亲切的。

  杨连弟长子杨长林

  杨连弟要养活一大家子,忙于生计,杨长林几乎从来不记得父亲有陪伴自己的时候。“我都6岁了,没记得他抱过我,亲过我,或者给我讲什么故事。他就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谋生,玩命挣钱去了!”杨长林告诉记者。

  家境贫寒,日子过得苦,13口人只有三床棉被。有一段时间,父亲出门很多天也不见回来。有一晚,杨长林正和母亲等一家子人正在家吃饭,突然,一个头顶礼帽、戴着墨镜、身着马褂的男子闯了进来,立在原地。大家都以为来了坏人,受到惊吓,男子慢慢摘下眼镜,解开马褂,马褂里面,身上绑满了布料。

  家里人认出是杨连弟,杨连弟乐了,全家人都乐了。原来,他这一趟是出去弄布了。

  在杨长林有限的记忆里,父亲机智、聪明、干练,各种手艺活,总是一看就会,还曾帮解放军修好了汽车。1949年3月,他被选入了解放军铁道纵队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成为一名随军职工,当年9月,正式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因为登高架桥立功,1950年10月,杨连弟携父亲、妻子和儿子,到北京参加英模表彰大会,受邀观看文艺晚会。这次晚会,对杨长林来说,几乎成了人生最幸福的一个晚上。

  杨长林

  那晚,爸爸几乎一晚上都在抱着他,这是杨长林记事以来少有的经历。“母亲后来告诉我说,你真行啊,节目一开始你就在你爸爸怀里睡觉,一直到演出完,你爸抱了你一个晚上。”杨长林说,那时的他终于明白了,爸爸不是不疼爱自己,实在是因为平时太忙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伟大的抗美援朝开始了。1950年10月,杨连弟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进入朝鲜战场。他后来在铁道兵团第一团第一连任副连长,他和战友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保障了志愿军顺利作战。

  不惧危险 两次入朝

  随着朝鲜战场进入平稳阶段,1951年9月,杨连弟当选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随后,作为报告团成员在华北地区做巡回报告,讲述抗美援朝事迹,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其中有一站,他们来到了他的家乡——天津北仓,而作报告的地点,恰好在他的母校——北仓小学。

  来到家门口,但杨连弟并没有通知家里,因此家人均不知情。一位同学跑过来,气喘吁吁地告诉杨长林,“长林,你快去看,你爸回来了,作报告呢!”杨长林不相信,以为同学在撒谎,他觉得爸爸正在朝鲜打仗,怎么会回来?同学坚定地说,就是你爸,赶紧去看吧!

  杨长林赶到学校,看到现场围了好多人,里三层,外三层,还有的同学爬到了树上,他费力地往人群中挤。他看到父亲坐在台上,就悄悄溜到台边,拽拽爸爸的衣服,嘴里喊着“爸爸、爸爸”,杨连弟一看是儿子,稍作停顿,但考虑到自己是以志愿军战士的身份向人民汇报,便对儿子说:“快,快,下去”,还让工作人员把儿子带到外边。

  杨长林非常委屈,觉得爸爸怎么能如此狠心,于是跑回家里,告诉了爷爷奶奶。后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来到报告团,老人向团长说明自己的身份,团长惊诧之余,批评杨连弟为什么不向组织汇报有关情况。报告团给杨连弟放假一晚,回家看望家人。

  这一晚,是杨长林和父亲在一起的最后一个夜晚。

  后来,杨连弟本可以留在国内,不必再赴前线了,但他坚决向组织要求再去朝鲜。“当时爸爸考虑,他的战友还在前方,他不能一个人留在国内。”杨长林说。

  在朝鲜战场,杨长林作为副连长,也是全连的技术骨干,创新了很多工作方法。一般情况下,为了躲避敌机轰炸,都是白天隐蔽,晚上施工,但他觉得晚上干活效率太低,于是根据敌机袭扰的规律,组织连队利用两批敌机之间的间隙来作业。“他生前的战友告诉我说,爸爸是个爱动脑的人,很睿智。”杨长林说。

  1952年5月15日,在清川江大桥,他正在指挥队伍检修、移正钢梁,敌人埋藏好的定时炸弹爆炸,弹片从200米远处飞来,击中了杨连弟头部,“登高英雄”壮烈牺牲!此时,他返回朝鲜战场刚刚十几天。

  朝鲜清川江大桥被毁

  “我爸爸这个人,前30年为了自己的家玩命,后3年当兵了,完全为了革命,为了国家。前30年顾的是小家,后3年顾的是大家!”杨长林说,“爸爸是喝运河水长大的,我们的红色基因,背后是国家本色,和家乡底色。”

  “红领巾”讲述英雄精神

  杨长林,英雄之后,也是一名退伍军人,言谈间一身正气。

  30年前,杨长林和母亲一行,来到了位于三门峡陕州区的杨连弟大桥。只见高山险峻,云雾缭绕,父亲当年“登高”建设的桥梁,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当时怀着崇敬的心情,父辈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退休多年,杨长林一直担任父亲事迹的义务讲解员,在杨连弟纪念馆,在各学校和机关单位,都有他做报告的身影。

  北仓小学,这个建于1902年的百年名校,是杨连弟和杨长林爷俩的母校,也是杨连弟当年回国做报告的地方。目前,学校正在通过实际行动,让运河乡情,让英雄事迹和家国精神,在一代代学生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杨连弟,是北辰人民的骄傲,他勇敢的品格和坚强的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的精神永远鼓励我们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设在北仓小学内的运河乡情展览馆内,小学生讲解员闫宇航的讲解字正腔圆,富有感染力。上五年级的他,这一学期刚刚担任展览馆“登高英雄杨连弟”篇章的讲解员,已经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嘉宾讲解了好几场。

  闫宇航

  这是一家设在小学内部的展览馆,可谓匠心独具。北仓小学大队辅导员李红立告诉记者,北仓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地址在运河河畔,跟北运河有很大的渊源。运河乡情展览馆于2004年建成,旨在让运河文化和运河精神财富在学校发扬光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杨连弟的登高精神传承下去。

  运河乡情展览馆

  学校把杨连弟不断攀登、永不言败的精神作为校训,影响着一代代北小学子。“我们在学校设立了杨连弟志愿服务岗,引导学生在班级内发挥引领作用,帮助困难学生。学生们还会到社区,参与美化环境,宣传垃圾分类。”李红立表示。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水,家国情!英雄背后是国家本色、家乡底色……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