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焦作武陟:“观”“渠”呼应 见证千年治河史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12月27日 18:21:08
央视网 | 2021年12月27日 18:21:0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观,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这是一座黄河流域修建的面积最大的河神庙。

  渠,人民胜利渠,这是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

  嘉应观,又称黄河龙王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嘉应观内有御碑亭、严殿、大王殿、恭仪亭、舜王阁等多处建筑,分南北两院和东西跨院,为仿故宫敕建的官、庙、衙三体合一的清代建筑群。

  据了解,武陟地处悬河头、百川口,历来是治河的关键要地,也是了解中国治黄文化的重要窗口。嘉应观的修建和武陟的地形以及黄河的泛滥决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721—1723年间,黄河先后在武陟4次决口,洪水经卫河入海河,直逼京津。洪水挟带的泥沙还淤塞了大运河,导致运粮困难,一时朝野震动。曾随康熙巡河的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被委以重任,负责指挥决堤堵口。

  其间胤禛许诺,若堵口成功,就在武陟修建一座大小河流的总龙王庙。即位第一年,他履行诺言。将龙王庙取名“嘉应”,是“嘉瑞长应”之意,表达了对海晏河清的企盼。

  值得一提的是,嘉应观的东西两侧龙王殿内,供奉的“龙王”并不是神仙,而是青史留名的历代治河功臣,把人升格为神来祭祀。

  西汉的贾让,在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不久,应“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之诏上书,提出著名的“治河三策”,被史学家以千余字篇幅完整记入《汉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东汉小吏王景,主导修筑了千余里黄河大堤,并通过“十里立一水门”的方法实现洪水分流,成就了黄河安流千年的传奇。

  元代河官贾鲁,史无前例地在大洪水期开工治河,只短短90日,不仅消除了黄河北泛对京杭大运河的威胁,还使黄河南流所经的汴渠、淮水等恢复故道、舟楫通行。如今,河南境内仍有“贾鲁河”,以纪念其功绩。

  和王景、贾鲁一样,禁烟英雄林则徐也供奉在龙王殿里。他曾负责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事务,衙署就在嘉应观。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途中,正遇黄河决口,虽百病缠身,他仍抱着“亿民命重身家轻”的信念,改变行程到开封组织堵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黄河不仅实现岁岁安澜,而且连续22年不断流,呈现出全新的生命状态,为世界江河治理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嘉应观的正南方,坐落着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是建国以来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它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的序幕。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人民胜利渠的建设于1949年提出,经中央批准,1951年3月开始施工,1952年4月举行开闸放水典礼,同年6月灌溉农田。

  人民胜利渠总干渠平行于京广铁路,灌区涉及新乡、获嘉、武陟、原阳、延津、汲县及新乡市郊区等六县一市的农田灌溉,并为新乡市工业及生活供水,还有计划向天津、安阳送水。人民胜利渠正以崭新姿态成为武陟著名的人文景观,为武陟的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

编辑:程祥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千问千寻大运河】焦作武陟:“观”“渠”呼应 见证千年治河史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