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北京段有个漷县镇,这里的觅永路1号是北京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就坐落在这个院子里。
都说北京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大运河作为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从南到北,运来了数不清的粮食,还有大量建材。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块产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御窑金砖,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御窑金砖,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皇冠上的明珠”,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在《天工开物》中被誉为“天下第一砖”。既然是第一,这价格也就上了天,因此还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紫禁城也只有皇帝经常出入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才铺得起。这些规格分别为二尺二见方、二尺见方和一尺七见方的金砖,历经数百年,黑如墨玉,声如金石,见者无不称奇。
御窑金砖烧制、运输和铺墁安装的历程,相隔千里。制砖主要在江苏苏州,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到北京通州皇木厂,然后在北京城的皇宫里进行铺墁使用,这就是“南砖北墁”。金砖从挖泥到最后烧制成砖的制作过程,经历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共29道工序。这需要700多天的时间,故而产量有限,经过这样一番历练,每块砖重达200多斤。
在文人笔下,金砖被赋予了更加诗意的历程。“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这首《竹枝词》描述的就是金砖出窑时的场景。无限拉长的时间,工艺的精细,与自然时令的配合,使金砖的制作工艺成为时间、人力、自然、物性的完美融合。
运送金砖进京可是件大事。金砖的包装、装船、运输,极有讲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特殊的皇室活动,需要大批量专船专运。先要编队,前首官船坐着押运官员,后面货船按顺序排好,官船打着“苏州府”灯笼,每船插黄龙旗,有兵卒守护,择良辰吉时开炮启运,浩浩荡荡驶入大运河北上。还有一种是不太着急用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官府征调运送粮食的官船和民船,每船装金砖3至5块不等,捎带进京。
金砖的铺墁也有诸多讲究。金砖运到紫禁城,开始铺墁,这个过程叫“金砖墁地”。我国传统铺地面的做法,有细墁地面和粗墁地面,其中最为精细的就是“金砖墁地”,这是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中最高级的典型代表,整个过程要历经砍磨、铺墁、泼墨、钻生等四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完工后金砖地面坚硬无比,油润如玉。
一块砖的“成器”之旅,凝聚着南北工匠的执着和智慧,承载着运河文化的厚重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