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阚纯裕 彭俊):近期,日本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数出现断崖式下降。11月1日,日本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6例,这是自去年6月底以来首次单日新增低于100例,相比于8月中旬的日增25892例,疫情可谓大幅好转。在寻找日本疫情得以向好发展的原因时,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和新潟大学的团队称,引发流行的德尔塔毒株修复基因组变异的酶发生了变化。该研究所的教授井上逸朗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是来不及修复就死亡了。”
新冠病毒的自我灭亡,是这场全球大流行走向终结的新希望吗?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华晨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有多个变种同时流行,出现个别自我弱化的毒株并不出奇。病毒在变异中有可能变得更弱,也可能变得更强。关键要看这些变种的消长和人群的干预措施。并不能因为某地局部出现某个弱化株就掉以轻心。”
日本研究有哪些结论?什么是“nsp14”?
朱华晨:研究团队发现最近日本的新冠疫情突然呈现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发病人数少了,住院病人的严重程度比之前低了很多,他们同时也发现了德尔塔毒株的病毒发生了进一步变化,比如nsp14的基因的修复能力变得比以前要差一些,意味着这个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会累积更多的变化。所以他们就认为 nsp14的变化导致德尔塔毒株的复制、传播能力不如从前,他们认为有可能它会朝着自我消亡的方向去发展。
nsp14是一个非结构基因,它跟冠状病毒复制过程当中的序列校正有关系,它是一个核酸的外切酶,如果病毒复制出错的话,它就会纠正过来。新冠病毒本来就是一个RNA病毒,RNA病毒的复制不是一个高度保真的过程,它总是时不时出一点错。nsp14的基因就是帮助减少这种突变的。
我认为,对于一个病毒来讲,突变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是不好的,所以nsp14非结构蛋白的这种变化,只是能够让病毒的修复和校正功能变得更为低下一点,但是未必就一定指向病毒变弱的方向。
至于 nsp14的变化到底对病毒的感染复制、传播能力、致病能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需要一些很严格的科学实验去证实的。
日本疫情出现缓和,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朱华晨:日本疫情的短期缓和应该是多方面因素所致,如病毒本身出现了一些弱化;主要流行株型改变;人群免疫水平和防护水平提高,如疫苗覆盖率和感染后康复人数增多,防范措施改变;外来人口和境外输入机会减少;气候和传播条件改变;等等。


不要对疫情发展掉以轻心
朱华晨:有这样一个消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对疫情的发展掉以轻心了,全世界有那么多的变种,它们此起彼伏地流行着,每个地区的主要流行株有所不同,所以就算日本真的出现了一个自我消亡的病毒,整个日本的病例急剧下降,我们也不能因此丧失掉对其他国家其他变种的警惕性。
另外,就算日本真的发生了nsp14的突变,真的让病毒变弱了,甚至是让这样的病毒消失掉,也不代表日本的病毒就不会继续往前发展。如果防控没有做好,国门没有守住,它空出来的生态的位置,有可能会被别的病原体补上,还有一种可能是nsp14的突变株本身也会继续向前变化。所以我们还是要继续做好病毒的监控和防护,要密切关注到底它的变化方向是什么,它的风险何在。如果防控措施不加强的话,日本疫情未来还会有反复。
编辑:阚纯裕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