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中国西部乡村教育,“80后”校长情系35名留守儿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2021年10月14日 11:31:29
中国新闻网 | 2021年10月14日 11:31:29
原标题:通讯:守望中国西部乡村教育,“80后”校长情系35名留守儿童
正在加载

通讯:守望中国西部乡村教育,“80后”校长情系35名留守儿童

  图为武瑞清。 琚中博 摄

  中新网乌兰察布10月13日电  作者 李爱平 琚中博

  9月份开学以来,在中国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一所颇为“特别”的学校中,每个教学日的下午,校园上空总会飘荡着孩子们稚嫩的朗读声。

  与其他学校所不同的是,这些朗读的学子们均为留守儿童,共有35名。他们正在“80后”校长武瑞清的带领下,通过喜马拉雅APP和学校小喇叭进行朗诵,以此获得另一种自信。

  这名校长选择乡村教育都有哪些故事?近日,中新网记者进行了了解。

  乡村教育其实不简单

  “乡村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会涉及一个个就读孩子的未来人生。”对于从事乡村教育一路以来的感悟,武瑞清如是概括说。

  1983年出生的武瑞清之前在商都县大黑沙土乡一所学校任英语教师,由于她肯琢磨、能吃苦,心思细腻,热爱教学,曾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优秀教师和乌兰察布市十佳优秀教师,她还是商都县乡村英语教学的佼佼者。

  2019年武瑞清调至商都县大库伦乡中心校任校长。从教师到校长,身份的转变让武瑞清更意识到身上的重担。但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这所建于1972年的学校,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所留守儿童教育学校。

  这些孩子中,不少都是父母离异。破碎的家庭、缺失的关心、渴望爱的内心、期待改变的强烈心愿,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个稚嫩的孩子,他们敏感、多疑、焦虑、自卑、注意力不集中。

  面对这些孩子,武瑞清能够想到的办法是爱与耐心。

  对留守儿童需要爱与智慧

  “校长来了,校长来了!”国庆长假过后,武瑞清从她所在的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城返回大库伦乡中心校时,总有几个孩子在校门口翘首企盼。

  她摸着一名喊声最高的孩子的头,边走边询问作业完成情况。这名学生叫赵博(化名),今年9岁,父母都在外地打工。

  武瑞清介绍说,作为一所留守儿童的学校,必须拿出全部的爱与智慧,来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才行。

  对赵博的别样关爱,只是武瑞清对留守儿童爱的缩影。

  今年13岁的韩宝儿(化名)幼时失去了家庭,后就读于这所学校。为了让韩宝儿在星期天也有家的感觉,武瑞清决定让韩宝儿一直留宿学校。

  “每个星期天,额外出资请阿姨做饭,照顾韩宝儿的饮食。”武瑞清表示,明年韩宝儿要毕业,将在县城上初中。为了消除孩子的后顾之忧,她得知商都县儿童福利院建设完工,便找相关机构解决问题,最终拟定韩宝儿上初中的住宿地在当地儿童福利院。

  10岁的张静静(化名),原随打工父母在包头生活,后因家庭变故,母亲精神受刺激回乡,但守着张静静不让孩子上学。

  武瑞清得知情况后,前后上门8次与其母亲沟通。最终武瑞清得到张静静母亲的信任,孩子顺利来到学校上学。

  “当时张静静由于无人妥善照料,衣服藏污纳垢,头皮起包化脓,确实很不好。”面对这一情况,作为校长的武瑞清除了给她衣物,还带她疗伤,现在孩子已出落成一个清秀可爱的姑娘,脸上笑意也越来越多。

  让学校充满阳光和希望

  武瑞清表示,尽管这是一所留守儿童学校,但让孩子看到阳光和希望,是她的追求。

  如今,让武瑞清自豪的是,开学以来,每个教学日的下午,校园上空总会飘荡着孩子们稚嫩的朗读声,这是她组织在校所有学生通过喜马拉雅APP和学校小喇叭进行朗诵的一次“尝试”,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美文欣赏能力。

  “水滴石穿,这一朗读习惯,滋生出的自信,会从学生的声音浸润到心里。”武瑞清表示。

  除此外,在各类节日中,作为校长的她还为师生编排各类歌舞节目。

  她说,“小小的舞台给予孩子们艺术熏陶,节日仪式感,让孩子们领会时间的意义,最终的目的,是让这些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一个乡村儿童的背后是一个乡村家庭。”武瑞清说,这些孩子与乡村的根脉相连,也会让他们日后更好服务乡村。

  “每一天,每一刻我都不愿意松懈身上的责任。”武瑞清时常站在学校栏杆后,俯首栏杆下奔跑嬉笑的学生,如同麦田的守望者,从眼前的荠麦青青,看到今后的金穗满园。(完)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守望中国西部乡村教育,“80后”校长情系35名留守儿童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