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我们的朋友·守护者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10月13日 23:13:06
央视网 | 2021年10月13日 23:13:0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在对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中,野外监测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带领的团队刚刚斩获国际巡护员奖。他们为这个万物和谐的大家庭付出着什么呢?

  卧龙:公认全国最难科考的野外调查地

  卧龙是横断山峡谷切割最深的地方,公认为全中国最难科考的野外调查地。跨过齐胸的急流、穿过藏有蚂蟥的密林、挺近缺氧海拔区、与各种兽类偶遇……这些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境况,施小刚团队不过是家常便饭。

  充当大熊猫“捡粪官”监测熊猫动态变化

  大熊猫固定样线监测,就是要在所有已知或可能有大熊猫分布的地方进行调查,了解大熊猫的活动情况,比如野生大熊猫的卧穴、爪痕、足迹等。

  对粪便提取DNA分析,就可以确定同一只个体不同季节、不同年份活动范围的变化,进而掌握大熊猫种群的繁衍和扩散情况。

  红外相机如开盲盒 难忘首次拍到大熊猫

  在野外布设红外线相机,可以全天候记录野生动物的活动场景。每次看到相机都像“开盲盒”。施小刚至今记得2005年第一次用红外相机拍到大熊猫的经历。

  偶得雪豹影像 团队向更艰苦地方挺进

  红外相机的另一个监测对象就是雪豹。为了拍到这些“雪山精灵”,队员们需要朝着更艰苦的地方挺进。

  2009年1月,经过一个月的等待后,红外相机拍到的画面让人震撼:一只豹子尾巴上翘站在悬崖边,双眼像萤火虫在发光,雪地上还有大块大块清晰的足迹。以往,上这样一趟山得五六个小时,但查看红外相机的科考队员杨文刚不顾环境和天气的恶劣,激动地飞奔回去报告这一喜讯。

  十余年持续野外监测 积累丰富一手资料

  十余年不断的努力,施小刚团队拍摄各种野生动物影像近3万份,野外采集雪豹等食肉动物粪便200多份,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为全面系统的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几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多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多条野生动物交流廊道,大熊猫、雪豹等8000多种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在此繁衍生息,超12万当地人与野生动物比邻而居。

编辑:邢斯馨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我们和我们的朋友·守护者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