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这个国庆假期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多人选择用一部电影为假期画上句号,这部电影就是修复后的经典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
10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的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式登陆全国院线。当年37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隐蔽战线英雄人物“李侠”以清晰生动的彩色形象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再度说出那句经典台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一部走过63载岁月的经典黑白影片,在项目团队历时7个多月的精心修复后,以一袭“彩妆”的全新面貌与广大观众见面。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就是修复前后的对比。那么,什么是4K修复?为什么需要修复?一帧帧画面如何由模糊的黑白变成清晰的彩色?来听听看过彩色版本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后,观众们的感受。
什么是4K修复?为何需要修复?
一部黑白的老影片摇身一变成了彩色故事片,这难道是魔法吗?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4K修复?为何需要修复?
《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于1958年,那个时候,胶片是电影最初的载体。63年时间过去,这部电影经过岁月的沉淀,胶片上也留下了时光的痕迹,比如灰尘、污垢、霉斑、掉色、图像抖动、划痕、闪烁、噪声、模糊、变色等各种问题,因此需要采用数字电影修复及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修复的用意,一方面是“修旧如旧”,借助数字修复技术,让老胶片上被损耗的影像尽可能地恢复到影片最原始的“味道”,另一方面是让老影片“焕发新生”,能够再次进入影院。
随着时间侵蚀,原始胶片片基质量会发生化学反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4K分辨率是胶片还原的理想状态。在对胶片进行修复之前,每一帧画面都首先经由修复师放大数倍,才能看清楚损伤的情况,然后针对一些特殊损伤的画面,把单帧画面调取到后期特效软件,借助特效功能实现4K修复,这样才能修复如旧,更能够“焕发新生”。
电影修复总共分几步?
采访中提到的数字化修复其实是电影修复的第二个阶段,电影的修复一般分成三个阶段: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所谓物理修复,主要任务是清除画面杂质,这个过程可以参考电影《一秒钟》里,放映员手洗修复胶卷的场景。原本皱皱巴巴的胶卷,经过适当的擦洗和晾晒,就能再次清晰放映。只不过,电影中修复的是拷贝卷,而这次《永不消逝的电波》修复的是胶片原底。
第二个阶段就是,数字修复,这是整个修复过程工程量最大的阶段。在对胶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后,运用4K数字化修复技术逐帧处理霉斑、掉色、图像抖动、划痕、闪烁、噪声、变色、模糊等各种问题。每位修复师一天仅是点击鼠标就至少需要两万次。一帧的修复时间,短则几秒,长则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而《永不消逝的电波》总时长116分钟,全片共修复了16.5万帧。如此浩大的工程量,能坚持下来的人,除了专业技术,更需要一颗热爱电影的心。
经过了前两个阶段后,电影修复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艺术修复, 即遵循“修旧如旧”准则,尽量让影片最大程度地还原成当时的样子。比如具体到,胶片画面的颗粒度、片中人物的衣服颜色、桌椅的阴影、人物皮肤的颜色、镜头的景深等等。每一处,都要结合老电影原本的风格去重现。为此,项目修复团队尽可能地邀请当年影片的主创人员到现场指导,尽量找到当时的导演、摄影阐述,遵循他们的理念,确定修复标准。
艺术修复:如何让经典作品修旧如旧?
为了将影片中出现的服装、道具、老上海外景等视觉元素还原为当年最真实的颜色,修复师们一面寻访服装、文史领域专家,一面搜集海量的图片和史料进行参考,一帧一帧比对,一点一点调整,最终调整到最贴合历史的状态。
对于黑白影像中服装材质的把控,修复团队也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不仅要把当时的衣服色彩还原,还要赋予它原有的立体感、光泽度和质感。
影片中有一件用于传递情报的重要工具,是一本特别的《红楼梦》,它的装订与众不同。这本《红楼梦》是什么版本?这本书的封面究竟是什么颜色?为了这些细节的确认,修复团队找到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相关专家进行考证。
如何给黑白老电影“上色”?
我们看到,为了将影片中出现的服装、道具等视觉元素还原为当年最真实的颜色,修复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那么,颜色确定好以后,如何给黑白老电影“上色”呢?
我们知道一个小小镜头可能只有一分钟,但是它有上千帧,据修复师介绍,修复过程中主要使用AI技术来提高上色的效率,但如果单纯地去用AI完成上色,是远远不能达到影院级放映效果的,所以需要对AI系统进行人工干预。也就是甄选每一个镜头里边的一些关键帧,由专门做手绘的修复师一帧一帧地把颜色确定好后引导给AI系统,然后AI系统会把整段镜头的颜色纠正回来。
黑白老电影换上“彩妆”后有哪些新亮点?
黑白老电影换上“彩妆”后有哪些不一样的观影体验呢?记者在采访中有观影者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主人公李侠发电报的时候,闪亮的汗珠让人眼前一亮,这个细节在黑白片中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是只有彩色胶片影片才能达到的效果。